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为中药发展提供科学支撑的人——记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曾南
2018-02-24 08:44来源:四川党的建设
从教24载,曾南铭记教书育人使命,以德立身、立德树人,关爱学生、追求学术、完善自我,不忘初心,坚守本分。
 
为中药发展提供科学支撑的人
——记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曾南

 
曾南,女,汉族,1969年4月生,1995年12月入党,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药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曾获评四川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做出突出贡献的四川省博士学位获得者、第九批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2017年被选举为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图为曾南向师生汇报参会感受与体会。  图/庞利红
 
中医药,中华文明凝练的瑰宝,几千年来造福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时光流转至今,在现代医学大背景下,传统中医药遭到西方医学理论的剧烈冲击,质疑的声音渐起。在行业内部,有一群人在质疑声中逆流而上,长年累月埋头实验室,对中药药材、成药等的有效性进行严格的科学实验和分析,用严谨的数据为中医药正名。这群人的专业被称为中药药理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曾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一名中医药从业者,曾南感到十分激动、振奋,同时也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我们要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一线科研工作中,尽全力推动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国际化,不辜负这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代。”
 
本是儿时兴趣,却把喜爱变为追求
 
选择这份职业,也许是从家学渊源开始。曾南的父母是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生命科学院老师,她从小就跟着父亲上山采集标本。一草一木、一石一虫,天地间的万物,既是她的童年玩伴,也是她的启蒙课堂。这份少年天成的兴趣和热爱,让她本科、研究生学习都选择了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中药药理专业。
 
因为喜爱才选择,然而选择了却发现没这么简单。“好多女学生了解到药理学要做动物实验就放弃了。”曾南的脸上总是挂着温暖的微笑,言语如温水般平和,“我不怕,但一开始心里还是有些疙瘩。医者仁心嘛,谁都不想伤害生灵。”曾南至今还记得,一次做蟾蜍上颌粘膜上皮细胞纤毛运动实验以观察药物的祛痰作用,在亲手抓起那丑陋、腥臭的蟾蜍前,她强忍恶心反胃,做了许久的心理建设。然而勇敢突破这一步后,她豁然开朗:“这是研究中药药理必须迈过的坎,既是职业操守,又是负责的科研精神。”
 
至今,曾南已经入行24年了,每当给本科生上课时,对想报考药理学的学生,她总会给出几条建议:“入行必须要有兴趣,不然是受罪;怀抱宗旨,不要怕给动物做实验;铭记初心,要做好长年吃苦耐劳的准备。”
 
扎根方寸斗室,揭开中药神秘面纱
 
和每个选择中医药行业的人一样,曾南最痛心的一件事,就是当今社会中医药遭遇的质疑和诋毁。“与西药的成分数据化相比,传统中药理论确实比较宏观,一般人听起来很玄奥,但这并不影响千百年来广大患者感受到中药的明显疗效。我们捍卫中药的尊严,不仅是守护中华传统文化,也是坚守科学实证的精神。”平常文静温和的曾南,在说起中药时,眼中多了几分坚毅。
 
一句豪言壮语的背后,是成千上万个小时的心血付出。曾南和她的同事们要做的,就是用现代医学的方法对中药进行试验和分析,然后给出科学的论证。看似只是为已有的中药描述药理作用和机制,但是这种研究已经成了现代中药新药在进入人们口中之前必经的道路。清冷的实验室,经年累月的动物实验,通宵达旦的守候与记录,大量枯燥的计算与比对,牺牲与家人和乐共度的时光……
 
2002年,为了在药理研究领域更进一步,曾南含泪别离不满两岁的女儿,东渡日本求学,在名古屋大学学习神经药理学。两年的时间里,她珍惜每一寸光阴,争取每一次机会。归国后,曾南将所学知识技能投入到研究中药经典药方逍遥散的抗抑郁作用中。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清晰地向世人呈现出,这种可治疗抑郁症的中药复方是如何影响抑郁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的。
 
“定量分析,将中药模糊的地带说清楚了,消除了人们的认识误区,同时也给中药上了一道保险栓。让广大患者用得放心,用得安全,连外国患者也能对中药‘脱敏’了!”为此,曾南倍感自豪。
 
执起三尺教鞭,中药传承代代有人

药理学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一旦开启,也就意味着做实验的人不能离开,需实时观察。能吃苦耐劳,认真负责,也就成了曾南招收学生时的必备条件之一。实验室的学生一定能够感受到老师曾南在研究细节上的严苛。即便再忙,曾南每周都要召集研究生交流,了解每个人的课题研究进展,是否看了推荐的外文文献,实验数据是否有偏差。
 
“生活中可以马马虎虎,但是实验数据一定要准确,毫厘不差,我们的研究关乎药物的有效性,宁愿多来几次实验室。”曾南总是这样告诫学生。遇到如此严格要求的老师,曾南的学生何其幸运。她基本不框定学生的研究选题,让学生不必跟在她的课题后面亦步亦趋。曾南的学生既可以继续做她的课题,也可以自己申请课题,她给予经费支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并推荐发表论文。
 
“老师不是为了限制学生,而是为了辅助学生,帮助他们达到更高的层次,学生能比自己更好、更优秀,是老师的骄傲。”曾南说,“我的硕士、博士导师沈映君老师也是这样教育我的。读书时,觉得沈老师很严厉,但工作后朝夕相处则是亦师亦友。当年去日本留学,我也曾有过犹豫,是沈老师鼓励我,在我背后‘推’了一把。”(供稿单位:四川省委组织部)(责编:王泽方)
 
 
编辑:范宇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