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干部论坛
以特色产业引领特色小镇建设 加快推动乡村振兴进程
2018-01-29 16:03来源:成都《先锋》杂志

韩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内在需要。彭州市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结合成都市城乡融合发展大会精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二十字”总要求,以及成都市“十大重点工程”和“五项重点改革”,按照“规划先行、整体布局,试点推进、全面振兴”思路,以特色产业发展为引领,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四大行动”,力争利用3-5年时间,推动乡村从“部分振兴”到“全面振兴”,实现农村产业兴旺发达、美丽乡村宜业宜居、川西文化充分彰显、基层治理有力有效、农民生活富足美好。

一、实施动能提升行动,让乡村产业“兴起来”

产业兴旺是根本,彭州市将突出特色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机制,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

一是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落实“西控”要求,优化农业产业“一山一河一环二基地”空间布局。依托国家级蔬菜博览会、国家级蔬菜交易市场、国家级蔬菜指数发布中心、国家级蔬菜种植基地,积极推动“一带一路”+菜博会,建设全球农产品集散地,做强农业品牌,打造农业“研发—生产—加工—会展—观光”全产业链,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二是推动全域景镇一体发展。以龙门山山地旅游集聚区建设为引擎,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特”思路,加快白鹿音乐小镇、敖平川芎小镇等20个特色小镇建设,以“景村”组建“景镇”,连片形成“景区”,推动全域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发展。三是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完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挥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多元化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形成以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骨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和引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培育体验农业、民宿经济、乡村旅游等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

二、实施村庄建设行动,让乡村院落“美起来”

美丽乡村是守望,彭州市将优化空间形态,以“特色镇+新型社区和林盘聚落”为主体,持续推进村庄保护提升、功能增补,逐步展现“湔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秀美画卷。

一是注重文化传承,建设美丽乡村。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以优秀的传统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为引领,推进农村文化复兴,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统一规划整合,以景区化、特色化为标准,建设20个以田园综合体为核心的新型乡村聚落。同时,按照追求自然、生态、可持续开发方式,对条件较好的聚居型林盘院落进行形态改造提升,不搞大拆大建,突出村落特色,形成林园、水系、农田有机组合的田园化新型聚落。二是注重服务群众,完善配套设施。围绕农村新型乡村聚落,推动乡村路网、水网、气网全覆盖。配套完善便民服务室、纠纷调解室、卫生服务室、计生服务室、文化活动室、警务安全室、劳动保障站、垃圾处理站、便民超市、健身广场、公共厕所、停车场等标准化公共服务设施,让村民享受到和城市社区居民无差别的公共服务,有效提升生活居住质量。

三、实施环境优化行动,让乡村投资“热起来”

综合环境是底蕴,彭州市将坚持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实现乡村“环境秀美、风尚新美”,推动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治理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经济优势。

一是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持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打好环境治理“三大战役”,深入实施“三治一增”,开展村庄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以散居院落改造为契机,重塑一批美丽村落、美丽庭院、美丽庄园、美丽乡道、美丽泉眼,构筑美丽乡村风景线,变“村庄”为“景区”,提升乡村资源投资价值,增强社会资本、金融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领域的吸引力。二是优化农村投融资环境。用好“农贷通”融资综合服务平台,探索设立农村创新创业引导基金,鼓励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为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三是优化农村社会环境。以城乡社会发展治理为契机,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村庄、向院落、向农户下移。完善以“131N”村级治理机制、基层协商民主机制、“微权力”治理机制、新型社区治理机制、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五维共治”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推动“单一治理”向“多元治理”、“生硬治理”向“人文治理”、“碎片治理”向“综合治理”转变,为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营造和谐良好环境。

四、实施改革创新行动,让支农政策“活起来”

改革创新是动力,彭州市将切实转变“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观念,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

一是做活农村生产要素。全面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积极探索土地承包权有偿退出机制,实施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创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方式,真正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地同价同权。探索农用地征收为国有用地,通过“只征不转”,在保护农用地生产率的基础上,提高农用地的融资能力。二是跟进综合配套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探索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公共服务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三是创新实施人才政策。争取四川农大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彭建立研发基地,建立农业产学研创新联盟,吸引科技人才支援农村,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推动农村“空心化”重回“实心体”,大力培育“一懂两爱”的“三农”队伍,搭建农业双创平台,筹建都市现代农业科技园、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园、乡村振兴战略众创空间、现代农业新型孵化园,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和人才回流乡村、支持乡村、发展乡村。


作者

中共彭州市委书记

转自成都《先锋》杂志

编辑:索瑶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