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干部论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2018-01-10 10:16来源:成都《先锋》杂志
唐小峰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不动产”,是城市未来的根与魂。成都站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起点上,明确提出“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努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要求,指明了涵养天府文化、传承历史文脉、激发文化创造、共建精神家园的现实路径,为都江堰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蓝图。

加强文物保护,传承文明密码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物化留存,饱含智慧结晶和文明密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紧密关系,深刻阐述了文物保护的正确理念和基本原则。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物保护与城乡建设的矛盾日益显现,文物保护的任务日益繁重,文物工作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全社会保护文物的法治观念还有待提升,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因自然和人为因素遭到了破坏,部分一般不可移动文物面临灭失危险,文物建筑消防安防存在隐患,文物执法力量比较薄弱,文物拓展利用不充分,文物保护管理的能力有待加强。都江堰市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文物资源丰富,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258处;馆藏文物4万余件,其中三级及以上珍贵文物1050件(套),这些具有极高历史、人文、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是都江堰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金山银山”。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守住红线,建立健全事责明晰、管理有序的文物保护工作机制,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依法推进新形势下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好文明密码的永久传承。

挖掘本土文化,厚植城市文脉

都江堰市地处天府源头,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经过数千年文化沉淀,具有独特的文化多元性,包容和谐、交相辉映,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深厚根基。面对可供挖掘的丰富文化内涵,既要尊重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史,细化历史文化的保护措施,又要深度挖掘本土文化核心价值,构建传统内涵与现代精神相结合的多元次、多结构的文化体系。

要传承好、转化好水利文化、古蜀文化、熊猫文化等以本土特征为主体的地域文化,让都江堰文化特色元素与现代手段交叉、融合、创新、创造,将文化融入人们生产生活中。做好文化遗存的普查,通过梳理挖掘,形成一套独特完整的青城山道文化体系。继续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推动“清明放水节”申报世界非遗项目,“柳街薅秧歌”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青城武术、洞经音乐等申报省级非遗项目。以都江堰独有的文化、地理环境为基础,扶持具有西蜀文明、天府文化、灌县特色,展现治水文化、道文化、养生文化等题材的影视剧、纪录片、网络剧等项目,支持打造知名实景网游品牌,持续办好道教文化节、李冰文化节、中国田园诗歌节等重大文化活动,提升对外影响力。

突出特色要素,培育产业集群

都江堰市承担着成都平原最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要认真落实“西控”战略,积极学习借鉴文创产业“杭州模式”,以《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为指导,激活经济市场,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努力把都江堰市打造成为西部文创中心的窗口基地和聚集区。综合分析产业分布、城市特色等因素,可以打造建设“六个聚集区”。

一是打造以水文化为主题的文博产业聚集区。重点恢复水利府展示功能,建设具备水文化广场功能的水利博物馆;围绕都江堰水文化核心区域,打造西街院子、古县衙公园、文庙国学基地等文化功能区;在古城区重点引进建设非国有博物馆集聚区,建设城市博物馆群落。二是打造以道文化为主题的文旅产业聚集区。深度开发道家养生餐、养生术等一系列道文化主题产品,以道教医药养生文化为载体,打造青城道家医药养生产业,建立新型度假休闲养生基地。依托青城山芒城遗址、玉堂窑等重要点位,打造大青城文旅产业集聚区。三是打造以熊猫文化为主题的娱乐度假产业聚集区。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建立大熊猫保护与文化传播联盟机制,提升熊猫文化核心竞争力;坚持项目带动,推动文化产业聚集发展。提升以熊猫谷为中心的熊猫旅游文化品牌,打造集熊猫自然乐园、熊猫主题游乐园、熊猫主题酒店、熊猫创意产业等于一体的“熊猫文化”主题娱乐度假功能区。四是打造以山文化为主题的互动体验产业聚集区。以“山地文化”为主题,重点打造中国西部高山河谷旅游度假区,打造文化休闲体验功能区。深度发掘青城山、灵岩山、赵公山等山地文化,将青城山打造为世界康体养生旅游目的地,打造提升灵岩书院、南堂等一系列文化地标。五是建设以天府文化为主题的民宿文化产业聚集区。依托都江堰精华灌区,保护川西田园自然本底,打造以生态农业、特色小镇为主的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特色文化乡镇、特色文化街区,进一步打造提升中国长寿文化之乡、柳街诗歌之乡、聚源竹雕之乡、安龙盆景之乡等特色文化名片,将都江堰市建设成为具有“一镇一品”“一村一特色”的文化名城。六是建设以创新创业文化为主题的小微文创企业聚集区。以壹街区为中心,培育发展一大批小微文创企业,形成壹街区文创企业集聚区。支持文创企业从小做大、做精、做强,吸引更多的外地文创企业前来落户,形成文创集聚效应。

深化对外交流,增强文化影响

文化因交流碰撞而灿烂多姿,因包纳融合而源远流长。都江堰市要深化文化对外交流合作,积极拓展对外文化交流与贸易渠道,并加强与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先进地区的合作。积极推动水文化、道文化、熊猫文化、养生文化对外传播,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实施“文化都江堰”形象推广计划,搭建交流平台,让广大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积极参与合作交流。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修订完善《都江堰市总部经济扶持办法》《都江堰市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出台促进文创产业发展及文创人才集聚的扶持办法。要探索推出各种文创企业集合信贷产品以及基金,专营文化企业和项目贷款扶持,实现小资金带动大文化的经济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实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法人自主权,逐步推行理事会制度,推动政府行政部门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进一步激发公共文化生产服务活力,使广大市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作者
中共都江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
傅可

(转自成都《先锋》杂志)
编辑:陈艾婧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