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干部论坛
成都新经济应注重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2018-01-05 11:16来源:成都《先锋》杂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土地经济与不动产研究室主任 王业强

一、什么是新经济?

“新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12月30日发表的一组文章中,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IT)革命以及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

新经济之所以“新”,源于推动其产生与发展的原动力——信息、技术革命所具有的全新的革命意义。同以往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不同,信息技术革命改变的不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它是通过改变人类信息的传输、储存方式来实现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因此,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这种新型经济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信息资源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新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它领域的创新。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科技型、创新型经济。

而且,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形态的不同,决定社会经济形态的不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新经济有不同的内涵。当前新经济是指创新性知识在知识中占主导、创意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的智慧经济形态。

二、成都新经济的内涵

11月9日召开的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大会提出,成都将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新经济形态”,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经济产业体系。并提出以新技术为驱动、以新组织为主体、以新产业为支撑、以新业态为引擎、以新模式为突破。其中,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是表现形式,新技术、新组织是驱动力量,共同构成集成、协调、系统的新经济发展路径。

由此可见,成都新经济的核心内涵是新技术。毫无疑问,成都在这个方面有充足的优势。成都是中国电子工业的三大基地之一,也是中国IT第四城。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都有基础、有条件,市场广阔。成都具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高端制造技术集中的优势。如成都在节能环保产业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并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成都新能源汽车综合实力位居中西部前列,也是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成都航空工业总体规模居全国第二,航空航天科研院所和试验研究基地的数量和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成都是我国磁悬浮列车的诞生地,又有西南交大、中车集团、新筑股份等实力雄厚的研发机构和企业;成都的机器人制造、3D打印等智能技术曾经位居我国前列……总之,成都的信息技术、信息产品居于全国前列,智能制造技术拥有良好的基础,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业应该大有可为。

但是,成都新经济还提出另外一个重要的内涵——新组织,即经济组织形式的创新。这里的新组织应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新经济的产业组织形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是人类信息的传输与储存方式的革命,也对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组织方式提出了创新的要求,电子商务、信息高速公路,这些信息时代的产物,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二是新经济的空间组织形态。这应是成都新经济不同于传统新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经济在空间上的不协调是成都市经济的一个典型事实。2016年,成都市的人均GDP为76960元,最高的是成都高新区,达到162706元,而最低的邛崃市只有36926元。因此,通过发展新经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应是成都新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迫切需要从传统的投资驱动模式切换到创新驱动模式,这是确保中国不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中国经济面对增速放缓和驱动力转换的关键历史时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和“协调”分列第一、二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新经济所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因此,成都新经济亟需解决如何依托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同时要坚持绿色发展,坚持改革开放,最终实现发展成果共享的经济。

三、成都新经济如何实现科技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都市圈(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不同层级的城市在区域科技创新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和功能。从城市的功能看,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要显著高于其他中心城市,既是国家组织经济活动和配置资源的中枢,更是国家主要的创新活动中心地。从城市的规模等级来看,原创型技术进步由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向大型城市、中小城市扩散;大城市通过整合、处理超大城市与特大城市原创型技术进步获得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同时,大城市集成创新又会不断向中小城市外溢,使中小城市获得应用型技术创新,应用型技术创新的发展又会对原创型技术进步产生市场需求。随着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分化,单一的城市在区域经济竞争中的主导地位逐步让位于城市群,城市群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创新要素的互通便达,使得城市群成为区域创新的空间节点和重要组织形式,成为区域创新资源配置和要素关联的纽带。因此,应加强成都都市圈不同层级城市之间科技创新的联动合作,实现科技创新链的有效整合;加强开展创新性改革试点,有目的地针对不同联合试点平台的匹配,从科技创新、科技产业化、产品生产等三个级别建立合作联系,促进城市创新体系发展,大力推进以城市群为载体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第一,支持和鼓励跨区域科技创新联动合作。目前成都各区(市)县科技创新资源及基础科技水平差异较大,应加强不同区(市)县之间科技创新的联动合作,实现科技创新链的有效整合。一是构建跨区(市)县战略技术联盟。技术没有区域界线,只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区域主体就可以通过加强合作对技术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促进创新资源跨区域有效流动。为此,可着眼促进区域要实现协调发展,在不同区(市)县、企业、研发机构等主体之间建立战略性科技创新联盟,相互取长补短,实现科技创新的跨区域联动合作。二是建立科技创新合作和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共享、整合科技资源、集聚创新人才、强化公共服务、增强行业和区域创新能力。三是建立跨区域科技研发中心。可依托不同区(市)县的经济实体和研发机构共同承担研究开发项目,相互渗透技术,共同分享市场份额,提高整体竞争能力。

第二,完善科技策源地龙头创新的发展机制。科技策源地是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领头羊,科技策源地超强的创新能力在整个经济社会系统中都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科技策源地应发挥技术龙头作用,强化自主创新,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有更大突破。在企业层面,龙头企业不应只满足于产品工业化层面的创新,而应在现有体制上率先取得突破,增大研发投入,在基础研究等创新程度较高的领域大力发展。在政府层面,一方面要对科技研发企业采取税收或者贸易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为新兴的科技企业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和较宽松的融资环境,使其尽快从以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时代进化到以科技创新增值服务为主的创新时代。在区(市)县层面,要充分发挥发达区(市)县的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对欠发达区(市)县的技术援助和扶持,通过发达区(市)县的经济辐射和技术扩散来推动形成新产业区,再由新产业区向周边区域扩散,从而促进周边区域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升级,形成良性的累积循环效应,带动全市的科技水平大提升。

第三,加大对欠发达落后区(市)县的科技专项扶持力度。当前,成都市各区(市)县科技发展条件、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不少区(市)县的科技水平难以支撑当地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需要予以扶持。对科技欠发达区(市)县可采取两种方式给予倾斜扶持:一是各开发类和政策引导类科技计划,对欠发达区(市)县申报企业降低立项标准,提高经费支持强度;二是设立相关专项资金,如特色优势产业科技开发资金,以专项科技工作等给予专项支持。针对区(市)县所处的经济和科技水平而言,应采取差别化的科技扶持计划:对发达区(市)县侧重通过鼓励体制机制创新引导研发主体瞄准世界前沿核心和关键技术攻关,引领全市科技创新新动向,重点支持科学技术创新,追求项目经济效益和技术水平的最大化;对欠发达区(市)县则侧重给予财政和投融资等政策支持关键应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按照一定比例拨付专项科技资金,支持后发区(市)县加快现代化进程。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发达区(市)县加大向后发区(市)县提供技术援助的力度,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由发达区(市)县向欠发达区(市)县梯度转移。

第四,以修复生态和农业现代化为着力点推动全市科技创新。目前,成都市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差距显著。基于经济欠发达或者经济落后区(市)县农业较落后、生态坏境条件较差的现实,应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性修复、农业基础性重大关键技术的普及学习和促进农业现代化,而以技术进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修复生态环境作为开启科技创新的着力点,可以有效成为区域协调发展创新机制的基础。具体来说,要加强规划指导,选择一批近期可实施的生态环境修复与重建、农业基础性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组织不同层级的区域力量协调攻关。在不同区域内,生态坏境的修复要和当地的工业环境相协调,避免出现在修复过程中又遭破坏的后果,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农业基础性关键技术的提升,主要以政府主导、或政府引导企业与当地合作等方式对农业科技普及化,并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层面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尤其是在落后区(市)县,应该加强自身向发达区(市)县学习先进的技术,提高配置水平,以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适应整个经济系统的协调快速发展的节奏。在整体上尽快将创新落后的区(市)县农业科技水平提升,进入科技的规模效应阶段,增大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五,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区域动态监测评估。提高对全市以及不同区(市)县科技创新能力的动态监测能力,有利于充分了解区域创新资源的本底和各区(市)县科技条件,对进一步整合区域创新资源、促进科技创新合作、制定差异化的创新发展战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研究,探索建立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定期评估各区(市)县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打好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信息基础。二是建立统一共享的科技创新能力信息平台,以便对各区(市)县对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查询、对比,加强区域科技创新协作,为发达区(市)县向欠发达区(市)县的技术扩散和技术转移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建立严格、完善的检测评估标准,加强动态监测评估,定期发布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四是提高县以下地区的科技普及水平,进一步组织制订科普工作的总体规划,并逐级纳入各部门和地方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规划。

(转自成都《先锋》杂志)

编辑:夏若云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