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干部论坛
继往开来 成都步入新时代快车道
2018-01-05 11:04来源:成都《先锋》杂志
刘贵利 张连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九大掀开了我国全面发展的新篇章,步入了各项事业的新征程。2017年11月1日起,《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初步方案(以下简称《成都总规》)开始面向市民征集意见。2017年12月,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成都总规》。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率先践行十九大报告精神,做出了全国的典范。

一、确定发展目标时间表,逐步落实战略定位

十九大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尤其对2020和2035年两个关键期提出了明确的规划。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成都总规》的战略定位为四川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目标定位分三步走(2020年、2035年、2050年),通篇语言简练明确,没有“力争”“尽力”“初步”“尽可能”等体现不可确定性的字眼,没有敷衍的词汇表达,表明成都实现高目标的决心。

依据《成都总规》,2020年,成都在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体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即物质生活状况(食品、衣着、住房、交通等)、生活环境状况(空气清新、交通畅通以及水质和绿化良好)、社会环境状况(主要指社会秩序与安全感、社会道德风尚等)得到全面提升。

2035年,高标准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在“一带一路”、成渝城市群中举足轻重。具体实施“五中心一枢纽”的内容,通过具体的项目和载体推进,通过交通、环境、产业的先行推进支撑,届时成都将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示范效果。以上两个关键时期,用了两个“高标准”用语表达阶段目标,体现出成都引领区域发展的国家使命感。

2050年,进入可持续的世界城市行列。规划建成国际运筹中心、国际创新中心、国际文化中心,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体现出成都高标准构建城市引领标杆的未来愿景。

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消除各项矛盾

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是协调和处理好区域发展中涉及到的各种重大关系、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消除桎梏、缩小差距,实现各区域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以相对均衡发展的思维,逐步取代以往非均衡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突出全空间、全领域、全要素和全方位的发展特征。《成都总规》全面部署区域发展,既权衡全域均好发展,又兼顾周边地区,共谋发展繁荣。

对外筹划衔接平台。深入落实国际交往战略,构建衔接平台,建设互通设施。高起点规划东部区域,构成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新兴增长极;高质量改造北部区域,打造“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枢纽,发展成德绵区域协同发展的先导区,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奠定区域基础。

对内优化提升,突显优势,补短板。西部区域是都市现代农业和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地,都江堰精华灌区农耕文明和水文化展示区,规划构建低碳科技产业示范区;中部区域作为都市功能优化区,规划打造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主要承载区。

三、践行生态文明发展观,全面开展生态治理工作

十九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应不断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既要推进绿色发展,又要加强环境治理,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

《成都总规》在成都市域空间结构中突出区域生态空间职能,着力构建网络化、多中心、生态型的城市发展新格局。依托龙泉山建设“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城市森林公园,打造城市生态绿心。依托龙门山生态涵养区的构建,完善区域生态治理体系,形成成都西部生态绿屏,保护生态基底。充分体现了城市尊重自然,依托自然的发展理念。

此外,全域构建“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生态格局。规划建设环城生态区和环二绕生态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构建岷江和沱江水系网,形成成都全域生态肌理,构建绿色发展平台;规划打造六片生态绿隔区,形成若干城市生态休憩斑块。同时,《成都总规》划定了生态、农业、城镇空间。严格控制城市开发边界,建设城镇组团间连片绿色生态空间。坚持城镇空间集约高效利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生活空间宜居程度、提高民生保障和服务水平,坚持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大幅提高生态系统保护标准,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坚持农业空间多样化发展,依托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调整农业结构,提升农业生态功能、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强平原地区农田林网、河湖湿地的生态恢复,构建滨河森林公园体系以及郊野公园环,实现城景交融的空间组织,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在全域增绿方面,由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形成五级绿化体系。同时完善天府绿道体系,规划建设区域级绿道、城区级绿道、社区级绿道,共同构建串联城乡公共开敞空间、丰富居民健康绿色活动的天府绿道体系。满足居民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游憩生活需求。
产业发展上以节能减排为前提,明确提出了全市产业发展的负面清单和控制清单。规划提出低端低效产业和高消耗高排放产业向外疏解,优化存量发展空间,提高空间发展效益,实现低碳高效发展。

四、构建文化产业发展载体,推动文化事业长足发展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成都总规》提出“一环、两轴、四线、六片”的全域文化空间保护展示体系。其中:“一环”是串联古蜀文化遗产的水上环线,为文化旅游、文化体验和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载体;“两轴”是指龙门山前历史文化保护轴,以及从都江堰到成都平原历史演变的文化轴,通过轴线风貌承载文化传承,发展文化事业,推动文化发展;“四线”指古蜀道金牛道、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成渝古驿道,博古论今,构建全方位文化服务体系;“六片”指以成都、都江堰、新都、崇州、邛崃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历史文化资源集中片区和国家公园片区。

《成都总规》确定一系列文化空间的规划,有利于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有利于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有利于基于空间载体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广泛开展文化展示和传播活动,扩大成都文化的影响力。同时,通过城市文化中心、城市文化副中心、街道文化中心、基层社区文化中心四级实现文化设施的均等化服务。突出成都历史文化的全域展示、开发和保护,并相应完善各部门责任与义务,统筹监管,建立保护实施机制。

五、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系,探索乡村振兴路径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政策体系,构建城乡一体的治理体系,有利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成都规划创新“两核—五大主体功能区—特色镇(街道)—新型社区(林盘聚落)”四级城乡体系,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体系。构建以特色镇为核心、多个新型社区或林盘聚落支撑,以绿道串联的“一心多点”的网络化组团式布局的城乡统筹单元,共同形成“产田相融、城田相融、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形态。

打破行政区划、打破传统集镇定位、打破散而乱的格局,结合产业新城、风景名胜区、轨道交通线网及重要交通节点,重点把握好景区型、园区型、农业型新型城镇建设的3种形态,建设97个特色镇,辐射带动镇村地区,创新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模式,推进三权分置实施,优先保障农民利益。

六、为构建全面开发新格局奠定基础

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双向开放”战略背景下,成都将由内陆走向门户、由传统后方走向前沿。为不断完善的开放格局奠定基础,新一轮成都总规立足共建成渝世界级城市群、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发挥成都西部中心城市的功能,强化拓展城市外部空间、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规划内容。围绕建设以成渝为核心的国家级城市群,提出加强成渝两大核心城市的功能协同、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共建5大发展走廊、形成成渝城市群发展骨架,加快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推进生态共保环境共治。

《成都总规》提出,打造洲际门户枢纽机场,构建国际航空枢纽;深入落实“蓉欧+”战略,打造欧亚中转枢纽,利用区位优势,重点加密至欧洲和东南亚、大洋洲的国际直飞航线,形成覆盖欧、美、澳、非、亚五大洲的国际航线网络。构建国际铁路货运枢纽,加快建设成都至格尔木、西宁、拉萨的货运铁路,提升“蓉欧快铁”中线通道,拓展至俄罗斯、土耳其的北线和南线,稳定开行至东盟的泛亚班列;融入国家高铁网,构建国家铁路客运枢纽;融入国家高速公路网,构建国家高速公路枢纽;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提升通信枢纽联通能力,构建国际通信枢纽。承担国家中心城市核心职能,实现成都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战略支撑。

七、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设计

《成都总规》规划到2035年分别在宜居、民生和服务水平等方面提出了量化标准。

1.增加第三产业用地,规划中心城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约98平方公里,建立职住平衡关系,保障民生。

2.建设国际标准的公共服务设施,构建15分步行生活圈,并实现全域覆盖,宜人的生活体验为居民勾勒了一幅未来美丽画卷,为高端人才的引入提供了基础保障。

3.公共服务设施实现高品质并均等化发展水平。文化、体育实现市级、区级、街道级、基层社区级四级配置体系;医疗卫生实现市级、区级、社区三级系统;教育等设施实现基础保障、并向成人、职业、老人、继续教育等多元化发展,吸引鼓励社会办学。社会福利设施实现全覆盖,养老设施全面满足未来老龄化时期的居民需求。

随着《成都总规》的颁布实施,成都将率先践行十九大精神,在西部地区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解决方式。规划期末,成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得到全面提升,并建立完善高效智能的城市治理体系,各项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成为综合实力和国内外影响力领先的国际化大都市。

作者
刘贵利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城市与区域规划院院长
张连荣  高级城市规划师,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城市与区域规划院学术办主任
责任编辑 吴帆

转自成都《先锋》杂志
编辑:陈艾婧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