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富顺县:精准帮扶拔“穷根”
2017-12-05 15:13来源:四川党的建设
本刊特约通讯员 但茂宇

初冬时节,沱江河畔,马安村处处是火热的建设场面。“我做梦都想不到,这辈子还能住上新楼房,党的政策真是太好了。”富顺县狮市镇马安村贫困户罗德洪指着快完工的新楼房,眼里闪着喜悦的泪光。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像罗德洪这样的脱贫故事正在富顺县不断上演。脱贫成绩取得的背后,是无数艰辛的努力与时不我待的责任担当。

富顺县位于丘陵地区,面临贫困村、贫困户致贫原因复杂多样、贫困人口呈“插花式”分布状态、贫困程度相对较深的三大难题。怎么干才能解决难题?才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脱贫任务?

瞄准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富顺以精准扶贫脱贫为抓手,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精准、统筹、整合”的原则,努力探索丘陵地区“插花式”扶贫新路子。

创新工作机制 确保推进实效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在富顺县委看来,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要有长效的机制作保障。

产业扶贫进农家

在富顺县,领导干部帮扶贫困户已蔚然成风。“我们创建了‘54321’结对帮扶机制,把帮扶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一环。”富顺县扶贫移民局局长赵勇介绍,富顺要求,1名正县级领导结对帮扶5户贫困户、1名副县级领导结对帮扶4户贫困户、1名正科级领导结对帮扶3户贫困户、1名副科级领导结对帮扶2户贫困户、一般干部结对帮扶1户贫困户,贫困人口帮扶实现全覆盖。

结对之后,如何帮扶?“首先是走村入户,了解贫困户的实际情况,为贫困户量身制定脱贫规划和产业发展计划。”县委组织部帮扶干部彭万松介绍,“此外,领导干部还为贫困户‘跑腿’,为其发展产业争取项目和资金”。 

不仅如此,富顺还充分调动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人民团体投身扶贫工作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建立老板分级帮扶、企业建专合组织带领发展产业、盘活资产带动发展产业等机制。以“万企帮万村”活动为契机,完成34个企业与全县34个贫困村“一对一”结对帮扶。

在土地流转上,狮市镇在全市率先推行土地预流转模式。镇党委书记沈吉伟介绍道:“我们依托土地流转风险基金,落实土地履约保证金制度,调动群众土地流转积极性,补齐产业用地短板。”目前,富顺县以狮市镇马安村为核心,带动周边六个村连片签订预流转协议1.2万亩,实现流转8000余亩。在利益联结机制方面,创新“上市公司+家庭农场+贫困户+银行”“农旅结合+村集体公司+致富能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等多元化利益联结模式,推动村集体和贫困户“两个增收”。

这样的机制创新层出不穷,富顺县牢牢把握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全县建立起“161”推进机制,围绕产业培育、新居建设、乡村道路、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和技能培训六大工程,建立1个统筹协调组、6个重点工程推进组、1个监督检查组,用“绣花”功夫探索“插花式”扶贫新路径,推动产业园区、新型社区、田园景区“三区同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发展。

打造骨干队伍 确保落实到位

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长效机制是保障,更重要的是要抓好落实与执行。各级党组织和第一书记,正是这场战役中落实执行的“关键角色”。

全县建立起第一书记全覆盖常态化选派机制,着重向每个行政村选派1名年轻有为、有热情肯干事的同志到村任职,带动贫困户和贫困村脱贫攻坚。

龙须村在骑龙镇的边缘位置,从县城出发开车得1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缺乏区位优势,又没支柱产业,是典型的川南丘区贫困村。536户村民里,就有92户是贫困户,贫困率高达17.2%。“村里条件相当差,因残、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多,在贫困线上‘挣扎’的村民也多。”龙须村第一书记陈林为了促进村里产业的总体发展,专门请来专家为龙须村“把脉”,决定种植沃柑和养殖家禽。贫困户能拿到土地流转金,可以不出家门就地务工,部分贫困户还发展种植业和规模养殖业,收入大增。

这样的帮扶故事还有很多。318个村,选派318名第一书记,他们在相似却又不同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带领各村的贫困户走上了脱贫奔康的大道。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富顺县各级党组织全力参与、大力推动脱贫攻坚。现代农业园区党委统筹推进园区内脱贫产业发展、致富带头人培养、公共服务等五大领域扶贫重点工作。农业科技公司党组织、产业党组织注重在脱贫主导产业上,发挥好技术、市场、品牌方面的优势,实施“技术扶贫”,发展“订单农业”,探索“O2O”“F2C”新型经营模式,有效提升了脱贫主导产业吸附贫困群众的能力和效果,持续带动贫困群众增收。

建设“四好”新村  推进全面小康

“扶贫先扶志”“富口袋先富脑袋”,富顺县注重组织贫困群众进行学习培训,参与产业规划,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提高参与感和责任感。

“我们通过在全镇创新土地流转和入股、扶贫贷款入股、聘用务工、自主经营农家乐、合作种植等多种方式,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和大部分贫困户的产业集聚,70%以上贫困人口依托主导产业增收致富。”乡镇干部们聊起如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滔滔不绝,这是他们为贫困群众实现“发展有靠山、增收有门路”想出的“金点子”。

“通过实施易地搬迁、新村建设、危房改造三大项目,我们村的贫困户住上了好房子,实施‘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健身广场、水电气通讯设施建设三大项目,村上的面貌更是焕然一新。”彭庙镇团坝村第一书记曾宗林自豪地介绍,“以群众的获得感体现公共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城市繁荣和现代文明,这正是我们‘四好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富顺县金竹村奔康不忘环境美,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村上打造出了“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花田美景,通过乡村旅游走上了致富奔康路。村支书郑家良感慨道:“我们村通过感恩教育、家风家训传承、植树造林等行动,引导贫困户靠志气、靠技能脱贫,实现了创收能力的整体提升和环境面貌的全面改善,全村上下的好习惯、好风气正在不断形成。”

“仓廪实而知礼节”。脱贫路上,马安村创新开展“三大活动”播种文明风尚。“童伴妈妈” 陈敏建立起了全村留守儿童的档案,通过组织参加冬令营、夏令营,修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在关心留守妇女行动中,马安村邀请专家开展文明礼仪、妇女维权、隔代教育培训,评选最美家庭,邀请“三八”红旗手开展家庭教育、成长陪伴、身心健康等内容讲授。关注劳动人群的“获得感”,开展农业技术、就业技能、政策解读、法制宣传等系列培训,采取理论学习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帮助群众转观念、学技能、长见识……

2016年,在全县上下的强力推动下,5个省定贫困村按期实现退出,5679人实现脱贫。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末的3.9%下降至目前的1.89%。2017年,全县29个省定贫困村党组织正为脱贫奔康目标的实现努力工作,确保其中19个村今年成功“摘帽”。(作者单位:富顺县委组织部)(责编:陈晖)

编辑:蒋筱青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