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贯彻新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017-11-15 11:20来源:成都《先锋》杂志
孙小兰
孙小兰,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主要讲授经济形势分析、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问题、全面深化改革问题研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企业发展与改革等课程。参与多项国家与省部级研究课题,十三五规划研究、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与实践、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于这个新判断,提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面临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其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最为突出。

产业结构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按照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规律,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应该占大头,发达国家如美国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占78%,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较大。我国要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但在第二产业中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相对于传统制造业来看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第三产业中,为先进制造业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也不平衡不充分。

需求结构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需求结构是指消费品生产与投资品生产的比例结构。一个国家的需求结构决定这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消费需求结构反映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中国之前30多年主要靠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带动经济,投资在这三者中比重较大,近几年消费逐渐取代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马车”,同时我国在努力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同时,让基本物价保持一定水平,让大家敢于消费,但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比差距还很大。

经济发展驱动力的不平衡不充分。我国经济发展要由“三驾马车”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目前来看,创新的驱动作用还发挥得不平衡不充分。消费、投资、出口结构出现新变化,经济增长的动力处于转换之中,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的必然趋势。消费是基础,要在稳步培育上找出路;投资是关键,应在优化结构上下功夫;出口是支撑,需在增量提质上多用心。“三驾马车”协同发力,才能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才会平稳衔接。

区域和城乡发展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长期以来,我国为了在极为薄弱的基础上较快实现工业化,不得不实施了一些倾斜性发展措施。这些政策措施使我国在较短时间内走过了发达国家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成功实现了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但也导致了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其中一些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已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实现路径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重点应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战略,从发展出发,以质取胜,引导政策重心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三去一降一补”入手,先做减法,还要做加法。加快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大力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等。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满足不同消费的需求,使供给和需求更好地匹配。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切实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发展实体经济上面。发达国家的实践已表明,实体经济发展得好,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必然会提高。中国已是制造业大国,但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如质量和效益总体水平较低,高品质、个性化、高复杂性、高附加值产品的供给能力不足,资源环境承载力制约,面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双重挤压等。要成为制造业强国,提升国际竞争力,必须夯实实体经济发展的根基。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发展必须以创新为基础和前提。要进一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降低对外依赖度。建立国家推动、科研院所与企业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的多主体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灵活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加大创新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解决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必将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振兴乡村必须大力发展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培育农村新业态。落实中央惠农强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缩小城乡差距。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主导,打破地区分割和隐形壁垒,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促进各类生产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保障等。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不断释放中国经济的潜力活力,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和相关制度安排的基础。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通过政府自身改革来撬动其他改革,让土地、能源、金融、科技人才等要素资源更多地由市场来配置,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成为破解体制障碍的钥匙,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助推力。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改革开放近40年,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还有一定差距。因此,要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鼓励企业“引进来”“走出去”,逐步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建设贸易强国。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对在境内注册的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继续加强对外投资。

(转自成都《先锋》杂志)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