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综合报道
搬迁后的生活比蜜还要甜
2017-10-17 16:56来源:四川党建网
文/图  桑木周

吱吱吱……伴随着刺耳的切割机声,牧民沙来仔细打量着刚安好的壁柜,并不时和工人交流。“再过几天就要搬进来了,最急需的东西要准备齐。”前段时间,位于壤塘县吾伊乡章腊沟深处的西西村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从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到定居并乐业,通过近3年的齐心努力,全村99户牧民在国庆节前实现了“安居乐业”。让大伙更为自豪的是,这个海拔4000米的偏远贫困村,因为建设藏家新寨而发生巨变。

搬下来 生活真精彩

西西村是吾伊乡唯一的纯牧村,草场近19万亩,植被覆盖率高达90%。由于农牧民传统守旧的游牧方式、交通、通讯不畅等诸多因素叠加,一边是贫困户必须按时脱贫摘帽,另一边是整村存在信息闭塞、通讯落后、交通差、无安全饮水等短板,2016年,全村有33户14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程度深是基本村情。

“搬下来,这是全村人共同的心愿。”村党支部书记索果清晰地记得三年前那几次村民大会,村民们的搬迁愿望很强烈。经层层上报,最终经县委、县政府同意,西西村整村搬迁计划拉开帷幕。“仅选址讨论会议就不下10次。”索果说,西西村过于分散,每条沟都有人居住。“选址点与搬迁户的谋生能力不适应、就会搬而难安、搬而难富,甚至会出现返迁回流。”实地调研中,阿坝州副州长、壤塘县委书记严华说道。为了让大家搬下来无后顾之忧,县、乡、村在“建址”上下足了功夫,最终选定交通便利、地势开阔的达青沟,并按照配套齐全、功能完善、方便生活的目标,在三年里,投入近2000万元完成西西村安全饮水、安全用电、4G通讯、标准硬化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99户“两层标准”的定居房建设。“在这里,上学近了,看病近了,信息灵通,买东西也非常方便了,这个冬天不冷了呀!”沙来满心欢喜地说。

新建的活动室一楼是村里的幼儿园,33个孩子有幸成为西西村第一批读幼儿园的娃娃。他们在两位专业教师的悉心照顾下将告别“跟着牛马满山跑”的童年,开始接受现代教育的洗礼。

继承传统 新村有新貌

“因为西西村是纯牧区,不符合有粮食晒场的嘉绒农区民房风格。”索果和村民代表们专门去丹巴、马尔康等地进行调研,回来后将样式各异的规划风貌图在全村进行评选,最终以独具安多特色的牧区平顶民房得到村民们的认可。“这些房子模样与我们祖辈牧民保留下来的一样,但外层加盖了一层防雨、防腐的朱红色铁皮,每到夏天不用再清理屋顶的杂草。”牧民泽真娜姆说。

独具安多特色的牧区平顶民房

“你看我们的房屋,外墙、窗户都保留了独具特色的藏式画案,住在这里很安逸。”吾伊乡党委书记尕尔玛罗吾说,安置点按照统一规划,既要保证高效便捷的现代化设施,又要保留好传统的藏式民风民俗,让他们住在这里有幸福感、归宿感。

村子、房子都是新的,优良传统更是保留下来了。村党支部书记索果表示,搬到这里,我们的山歌会照样在村活动室里唱响,今年7月,全村还举行了赛马会。“各种民俗活动一样都没有少。” 

西西村民风淳朴,群众诚信。索果讲了个故事,前段时间,雨水多,几个成都游客到西西牧场玩,车胎坏了,到拉布周家里借宿,第二天拉布周不但没收钱,还帮忙把他们送到沟口。“人家成了好朋友,现在还经常联系呢。”索果笑着说。

额王仁真是西西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从当上村里的生态管护员,他每两天都要进山巡查,每月能领到420元的管护费。“以前是依靠砍伐木材为生,现在是保护森林,还能享受补助,国家提倡保护生态,我们不仅有美丽的家园,而且还能受益,希望日子一直好下去,国家越来越好。”今年以来,西西村积极落实生态管护脱贫政策,通过把森林资源管护和生态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既保护好了森林资源,又解决了贫困牧民的就业问题。据悉,全村就地招聘了51名护林员,通过就业不断增加他们的工资性收入。

兴产业 斩断穷根 

“搬迁既不能搬掉群众的利益,更不能‘搬掉’群众的生计。”壤塘县县长张德发如是说。今年以来,该村的贫困户牦牛养殖由过去单打独斗变成抱团合作致富,33户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净增350元。

西西村平均海拔4000米,气候长冬无夏,年均气温3℃,26%的贫困率成为全县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之一。作为2017年脱贫摘帽“成员”,西西村积极探索,实施符合该村实际的贫困户联户牧场养殖,打破农牧民惜售牲畜的守旧思维,阻断“等、靠、要”的陋习,把贫困户引向“致富之门”。

“发展规模养殖产业才是出路。”西西村工作组组长朱湘志告诉记者,西西村世代以养牦牛为生,只有提高出栏率,老百姓才能增收。利用52.85万元的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就近购得110头公牛、成品牛及牦母牛,西西村成立了牦牛养殖联户牧场,33户贫困户加入并成为“股东”。在实际工作中,西西村实施了“承包户放养+上缴利润+贫困户分红”的合作模式,按照公平、自愿原则,在该村择优选择4户有财力、勤出栏的普通养殖户承包合作社。“每户承包27头(承包基数),期间如出现减少则必须以自家牦牛赔偿。”朱湘志说,新生牛和出栏牛都归承包户所得,但出栏后的数目不能少于承包基数,“每个承包户都有三个担保人,以确保长效运转。”

“今年必须要卖掉5头牦牛,我才有利润。”承包户潘达算了一笔账,按照每头牦牛480元的承包费,每户承包户每年需向集体缴纳1.3万元的承包费,以此激励承包户规模出栏。“将收取的承包费分发给33户社员(贫困户),贫困户人均收入350元。”潘达说,搬迁后的生活比蜜甜。(作者单位:壤塘县委宣传部)(责编:张微微)
编辑:陈艾婧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