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推进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
2017-09-27 10:38来源:四川党的建设
省社科院党委副书记、研究员 陈井安

推进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的五维视角

生态安全维度。走廊由川西高原、滇西北横断山高山峡谷、滇西高原区和藏东高山峡谷区组成,既是地下和地上资源富集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和生态涵养区,更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区。推进走廊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念,以资源的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为核心驱动,全面构建绿色产业发展新体系,形成“以生态促发展、以发展保生态”良性运转格局。

边疆稳定维度。走廊区域历来是中央政权与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互动的交叉结合地带。西藏与印度等国接壤,是我国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也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分裂斗争的最前沿。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是我国向东南亚开放的桥头堡。四川历来在边疆安全和稳定中占据重要地位。推进走廊建设必须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积极构建边疆地区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精准扶贫维度。走廊区域覆盖了秦巴山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和西藏、四省藏区等多个区域,是集民族地区、地震灾区、革命老区、深度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区于一体的西部最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贫困人口聚居地,脱贫难度大,脱贫任务重。推进走廊建设必须发挥其独特资源优势和潜力,增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奔康。

民族团结维度。走廊区域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或族群南来北往、频繁迁徙流动的场所,除了藏族、羌族、彝族三个主体民族外,还有回、傣、白和傈僳族等十余个民族以及众多的支族群,是目前中国民族种类最多、支系最复杂、民族文化原生形态保留最好的地区。推进走廊建设必须让文化成为人们沟通的桥梁和情感联系的纽带,起到社会的“润滑剂”“减压阀”和“稳定器”作用。

对外开放维度。走廊涉及川、黔、滇、藏、陕、甘、青,核心区域覆盖面积超过68万平方公里,与“一带一路”覆盖范围在地理空间上交叉重叠,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推进走廊建设必须创造更加丰富、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增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之间的文化认同及交流交往交融。

推进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的机制创新

府际协同机制。建立和完善跨区域的集沟通协调、规划对接、技术支撑、产业分工协作等于一体的“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府际协同机制”,在国际、省际、族际三个层面加强交流合作,构建开放式、多层次、宽领域、网络型的藏羌彝文化发展共同体。重点建立跨域统筹协调机制、冲突解决机制和利益平衡机制,推动形成共性和个性相得益彰、互为依托、互为基础、融合发展的“一体多元”格局。

共建共享机制。走廊区域内各省区、各市(州)应按照“长期合作、互利共赢、统筹协调、共同推进”的原则,积极破除地域、行业壁垒,探索建立跨区域协调发展的利益分享机制,联合共建、股份化运作跨区域的文旅项目、产业转移、投资活动;探索建立跨区域市州协调发展的利益补偿机制,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市州间补偿制度和协调发展专项资金;探索建立优势资源、发展平台、专业人才的共建共享机制。

政府主导机制。通过政府主导,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如相关扶持政策、相关授权政策、相关激励政策等,有序解决走廊建设中所急需的重点人才集聚、文化金融支撑、文化精品生产以及文化科技融合等要素配置问题。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创新机制,着力优化市场准入、交易、竞争、消费的良好环境,促进产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有序竞争。

生态涵养机制。不断完善生态源头保护制度、创新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和建立生态红线保护制度。建设藏羌彝文化走廊国家公园,统筹保护、教育、游憩和富民多种功能,有力地促进走廊区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带动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平衡当地开发和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把文化走廊建设成为实现“经济发展落后区”逐步走向以生态红利撬动全域发展的“生态经济实验区”。(责编:陈晖) 
编辑:黄敏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