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为民族传承 为生活创新
2017-08-07 16:46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专访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

本刊记者   陈晖

6月10日,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成都非遗节)国际论坛在成都举行。来自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300位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加了论坛,分享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念、经验和成果。会议期间,本刊记者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独家专访了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

连辑陪同文化部长雒树刚考察社区
   
“成都非遗节展现了非遗保护的实践和成果”

记者:成都非遗节已经举办了六届,请您对非遗节做个评价。

项兆伦:总体来看,一届又一届的非遗节展现了非遗保护的实践和成果,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同时,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验交流,推动了保护理念的深化,保护政策和措施的完善。今年非遗节期间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活动,将世界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带进了成都市的社区,让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接触其他地区、其他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厚魅力,这是最大的亮点之一。

连辑:此次非遗节举办得非常成功。每两年成都市举办一届,规模、影响力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齐全,理念越来越科学,成果越来越丰富。四川省委、省政府一直有这种文化自觉和认识,在抢救、保护、恢复、再现、创新历史文化遗产方面一直做得比较好。包括杜甫草堂、武侯祠、锦里、宽窄巷子等,这些年一直在做。而且四川的老百姓对非遗节很捧场,这也很重要,这使节庆的社会基础变得很好。
   
“成功的非遗保护实践值得推广”

记者:怎么看待当前非遗保护的形式,怎么总结非遗的成功实践经验?

连辑:到目前为止,有以下几种成功的保护实践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和推广。

第一,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确保新农村建设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复兴实现高度一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实践成果。这个在国外也有,在中国显得十分突出。因为十八大以后,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怎么让农村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能够留得住农村传统的文化记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许多成功的案例,比如贵州,当地党委、政府下决心把农民从无法生存的喀斯特地区搬迁下来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文化传承的措施和办法,现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种案例在其他地方也大量存在。

第二是传承方式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这也是非常普遍和成功的。现在有不少的大学在做传承人研培计划。中国艺术研究院也已经在18个传统技艺的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并且聘请了18位不同行业的传承人代表做硕士研究生的导师。我们在非遗园现场看到的国外非遗传承情况,像西班牙普苏耳教育计划,这个在国际上都很有影响;像印尼蜡染,补充完善了师傅传徒弟、父母传子女的方式,这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是通过国家认证奖励来传承。像巴西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典型项目作甄别,入选的项目给5万美金奖励。我国的“传承人认证”“工艺美术大师”认证,实际上也是有效的传承方式。

第四是活态博物馆的传承,比如克罗地亚的生态博物馆,还有我国现在也已经成立了1.1万多个传承所等等。
我们应该从学理上,把这些东西搞清楚,让它的模式可复制,在世界各地起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项兆伦(左二)在成都簧门街社区观看费以表演

“让非遗项目回归社区,回归生活”

记者:在全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保护本国家、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形势下,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最根本的着力点是什么?

项兆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是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我国主要从六个方面来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得到有效保护,第一是实践活动是否持续并赋有活力;第二是基本的实践方式,比如手工技艺对于某些传统工艺的项目,是否得到保持;第三是基本的文化内涵是否得到尊重;第四是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是否得到弘扬;第五是相关的社区、群体和传承人的保护,传承以及再创造的权力是否得到尊重;第六是传承人群是否得到保持乃至扩大。

其中,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群体和个人既是传承者,也是实践者,更是创造者。他们是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重要的力量,他们的主体地位贯穿遗产的认定、保护和传承的始终。这些社区、群体和个人,在行使保护、传承和发展权利的过程中,应当享有创造性表达的权利、学习的权利、获得收益的权利。尊重持有者和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支持他们,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原则。因此,保持和扩大传承人群,是非遗在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永葆民族特性,并在当代生活中愈加枝繁叶茂的基础。

连辑:是的,我们要改变师傅传徒弟、父母传子女的方式,完全依靠这种方式传承非遗就靠不住了,要靠非亲属的传承教育系统来承担。

靠教育传承,一定要把非正式的文化传承项目课程化、专业化、职业化,变成我们学校教育的课程,有老师、有课业、有教材,然后有教法。这种传承的教法还不能像普通教法那样,只是理论教学,还要有实践教学,有职业教育的味道、更多地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做好。

我们曾经担心家族传承断了项目香火,无法延续。现在有了新的机遇,那就是教育可以弥补。就是说,我们现在要抢救性地把各类传承项目课程化,这样才能由老师带学生,然后规范性传承,这样就可以化解后继无人的危机。

记者:国家级非遗峨眉武术就做到了,峨眉山市在小学专门制定了教材、设置了课程传承峨眉武术。

连辑:这个做法就很好。另外还要在社区传承,很多国内外的案例告诉我们,完全依靠家族传承非遗项目不现实,项目传承不下去了。但是在社区可以靠一位师傅传、帮、带社区里各种不同的有学习兴趣的人,传承范围自然就扩大了。

项兆伦:见人、见物、见生活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理念,因此帮助传承人群获得和增强传承能力,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去年,我国政府将给予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传习补助经费由每人每年1万元人民币提高为2万元人民币,不少地方也加强了补助。2009年以来,中央政府支持各地建设了3000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馆,命名了100多个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了153个保护利用设施。传承实践跟各地丰富多彩的活动一起,日益成为社区文化的风情。通过努力,实现传承非遗与改善生活、丰富生活的统一,提升年轻一代对非遗重要性的认识和参与积极性,从而不断增强非遗传承活力与后劲,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责编:张微微)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