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瞄准市场借力用力
2017-07-20 15:00来源:四川党的建设
史瑞

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推进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如何提高工作力度并提升脱贫实效?

以供给侧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巧借市场资金资源优势,整合推进脱贫攻坚和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让贫困党员、贫困群众以及普通群众受益;大力开展市场营销,运用“互联网+”等市场运作方式,建立农产品销售渠道,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在内江市资中县,各级党组织在全力抓好产业,做强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以市场为“靶心”推进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开创了多种模式,探索了多条现实路径。

“线上+线下”O2O

资中县铁佛镇柏龙村是资中血橙的主产区,血橙质量高,年产350万公斤。过去,因为缺乏销路,村里人硬是守着树上的“金果果”犯愁。如何打破“端着金饭碗却还要挨饿”的尴尬局面,“血橙触电”是村党支部经过反复思量后的选择。

“干得干不得,干部先晓得。”曾是大学生村干部,现为村党支部书记的李火秀率先在网上开店销售,“当天就有顾客交订金,预订75公斤血橙。”

于是,发展农村电商,打开血橙市场销路,助农增收成为省级贫困村柏龙村的脱贫攻坚计划。2015年,村党支部成立了电商销售专合社,建立了村“邮乐购”电子商务服务站,注册了商标,为村民提供一体化的网络销售途径,全村有100余户村民加入专合社,其中包括贫困党员林明亮。

结合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村党支部利用党员精准扶贫资金,让林明亮入股参与集体资金分配,同时帮助他购买果苗、农药、化肥等物资,发展血橙果园。由于林明亮因病丧失了劳动能力,村党支部就发动专合社技术骨干帮他进行日常管理,提供技术服务。

“血橙触电”后身价倍增,过去3元/公斤,通过电商销售最低也要10元/公斤,当年销售50万公斤,全村人均收入增加了3000元。为此,村里还专门为专合社聘请了一名打单员,负责村民的销售记录。

高价格不仅取决于果品的品质保障,还得益于持续用力的市场宣传推广。

去年12月,资中举办首届血橙节,柏龙村成为分会场。在这个更接地气的分会场,“线上+线下”互动,节目也更加精彩,安排了当地特色的趣味木偶剧表演、武术表演,并有乡村T台秀、果园漫步、学干农活、采摘比赛、吃橙子比赛等趣味活动,全程活动由两位网红利用网络进行现场直播,吸引了20多万粉丝在线关注,有力地宣传了“柏龙血橙”。

今年,闯了3年市场的柏龙村人有了新变化:80%的果农都成了微商,学会了“晒”,除草、修枝、采果、包装……全过程拍照、拍视频,放在自己的微店里“晒”;专合社不再和过去一样“照单全收”,“看看价格再说”的背后是不愁卖的“底气”;摘下“穷帽”的党员林明亮拿出家里剩下的两亩地,扩大了血橙果园,现在树苗已经一人多高。

“政府+市场”PPP

在资中县发轮镇庙沟村肉兔养殖场内,种兔和小兔子分开喂养,场内的大风扇“呼呼”转个不停,为兔子们降温。

村支书孙存建说,肉兔养殖项目能够在庙沟村落地,完全是“市场倒推生产”的结果。去年初,村党支部通过摸市场,发现当地肉兔需求缺口较大,于是决定牵住市场的“牛鼻子”,发展肉兔养殖。

时值全省号召在贫困村实施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村党支部再次抓住机遇,主动将庙沟村的产业发展与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无缝对接。

脱贫不仅要选对路子,还要换“脑子”。在村第一书记陈伟带领下,庙沟村在肉兔养殖项目中充分借力市场资金资源,实行多元化投入,探索“政府+市场”的PPP扶贫新模式。

村党支部整合了38.7万元政府专项扶贫资金和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资金作为全村贫困户、贫困党员的项目入股资金,建成1300平方米的肉兔养殖场。

正是利用38.7万元打捆扶贫资金为引导,成功撬动了包括养殖大户查秀英和杨林两名村民以及其他社会资本共计35.4万元,入股加盟到肉兔养殖场,形成了“贫困党员+贫困户+社会资本+养殖大户”的“庙沟版”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模式,股权占比根据各投资主体实际投入资金核算。庙沟村还成立了肉兔养殖专合社,每年按不低于6%的回报进行保底分红。

以养殖场为载体,在规模化、规范化养殖的带动下,贫困党员、贫困群众和普通村民采取寄养、散养相结合的方式,形成“1+N”的肉兔产业发展模式,成为拉动庙沟村成功脱贫的“一驾马车”。党员孙秉正是党员精准扶贫工程示范户,村里利用打捆的项目资金为他购买了36个兔笼、56只种兔,并将他家作为示范教学点。养兔能手查秀英和他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提供技术指导。去年,仅养殖肉兔就帮助孙秉正增收超过2000元,实现了脱贫。在他的带动下,同组的5户村民也养起了“致富兔”。
  
“1+1+1>3”
    
七月盛夏,午后的太阳像个火球挂在天空。但庙沟村地里的机器依然开足了马力,留下一块块新翻整的土地。在村党支部引导下,全村3000多亩土地将流转到“阿甘兄弟”现代农业公司,种植新品种的柑橘。

“跟着支部干,没错!”这一次,去年脱贫的党员陈德松“主动出击”,将自家的4亩土地写进了第一批流转合同。

从省级贫困村到产业强村,把庙沟村拉上脱贫致富路的是“三驾马车”:缝纫加工、肉兔养殖、果树种植。

村委会办公室附近,有一座占地1000平方米的两层天蓝色厂房,就是村办缝纫加工厂——庙沟村的“第二驾马车”。孙存建说,在办厂之初,村支部就先期对接市场,牵头与成都、隆昌两地家纺协会达成了长期合作协议,以保证生产订单。村里举办了多期缝纫技术培训,先后培训了300多人次。村民经过短期的培训后,就能在厂里上班,每月平均可增加收入1000元。

孙存建说,缝纫加工周期短、见效快,在产业发展规划中,主打“短期效益”;养殖肉兔几个月可出栏,主打“中期效益”;果树种植需要3年左右的周期,是庙沟村的“第三驾马车”,主打“远期效益”。放眼望去,山头上,新嫁接的果树苗仿佛是庙沟村致富景象的“底妆”。

在庙沟村,缝纫加工、肉兔养殖、果树种植三大产业“错位发展”,产生的收益却又可在同一人身上“兼得”,发挥着“1+1+1>3”的叠加效应。短、中、远三种产业不断优化村级经济结构,既保证村民持续性收入,又让村民发展生产有了更多选择,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增强了。

(责编:刘艳梅)
编辑:夏若云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