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树立“五大意识”  集聚优秀人才
2017-07-20 11:00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刘强

鸟瞰泸州城区  供图/泸州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近年来,泸州市坚持把人才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围绕“决胜全面小康,建成区域中心”总体目标,牢固树立“五大意识”,开明开放、聚智聚才,主动担当起人才强省战略的泸州责任,着力建设成渝城市群南部区域人才中心。

树立“特色”意识,把人才优势亮出来

人才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抓住了人才,就抓住了发展的主动权。

围绕特色产业引育人才。坚持以“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为引领,立足于服务白酒、机械、能源、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服务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壮大,促进特色产业与特色人才互促互动。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定期发布《紧缺人才目录》,变“被动引才”为“主动揽才”,特别是围绕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建设,着力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和熟悉跨境金融、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的专业人才,推动产业迈上中高端。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实施“酒城特色人才开发计划”,开展“千亿酒业人才工程”“酒城工匠培养工程”“新兴产业人才涌泉工程”等一系列活动,加强企业家、企业经营管理团队、技能工匠等本土人才培养,积极发挥企业博士团队作用,助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目前,全市共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2869人,柔性引进各类专家1465人,科研团队125个。

树立“短板”意识,把人才缺口补起来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泸州市在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缺乏大量人才,尤其是面对脱贫攻坚这件“头等大事”,急需充实基层农业科技、教育、卫生等专业技术人才。

按照“就地取材”、“乡聘村用”等原则,泸州市针对贫困地区人才不愿去、留不住的问题,分类施策,着力补齐人才短板。在教育方面,实施“紧缺人才汇聚计划”“免费定向培养村级小学教师计划”,目前,已运用公开考核招聘政策,直接引进艺术、教育、卫生、体育、地勘等各类实用人才3506名,免费培养村小教师560名。在产业发展方面,开展“酒城三农之星”培养工程,每年遴选不低于50名“三农之星”,重点培养一批脱贫攻坚农业农村实用人才。在医疗卫生方面,结合全民预防保健工作,探索建立乡村医生“乡聘村用”管理机制,制订村级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员聘用管理办法,大力实施基层卫生人员“千人培训计划”,切实提升基层卫生与健康服务水平。目前,全市共有乡村医生5963人、中医药人员3675人、全民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员1432人,平均每个行政村有3名以上乡村医生、1名以上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员,打造了一支“实用、管用、不走”的农村医疗卫生队伍。

树立“载体”意识,把人才平台搭起来

平台是培养和聚集高层次人才的根本所在,没有平台,人才工作就无处着力。

搭建园区创新创业平台。泸州市依托泸州国家高新区、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产业园区共建立国家级和省级平台(孵化器)7个、市级创业园(孵化基地)25个。目前,我们正加快建设集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海外人才工作站、综合保税区、国际化社区等功能平台为一体的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园。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充分发挥西南医科大学、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科研优势,以及泸州老窖、郎酒、泸天化、川南机械厂等企业的技术优势,实施名校名院名企战略合作行动,加强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等学校合作,积极引进专家团队,共建院士工作站、重点(工程)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博士服务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智力服务平台104个。搭建会展平台。办好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西南商品博览会、农产品博览会等各类展示展销会,承办各类创新创业论坛、学术交流、人才峰会,利用展会平台扩大对外开展程度,吸引各类人才集聚到泸州发展的事业中来。

树立“生态”意识,把人才环境建起来

人才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支持,泸州市坚持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政策,积极营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的环境。

优化政策环境。积极实施“酒城人才新政”,市财政每年设立5000万元的人才发展基金,计划5年投入专项资金10亿元;实施“高层次人才领航计划”,凡是到泸州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团队,采用“一团一策”“一企一策”的方式给予扶持,凡是到泸州的高层次人才,发放最高可达300万元的安家补助和1万元/月的岗位激励资金。优化政务环境。开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突出创业支持、学习交流、资源共享、生活服务等服务功能,建设“酒城人才之家”;构建“人才泸州”综合服务平台,对人才创业涉及的各类审批专人受理、全程代办;充分发挥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以增进感情为纽带,为人才提供全要素、全方位服务。优化生活环境。按照拎包入住、星级服务的标准,推动园区标准化厂房与生活基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未来五年将提供不少于1万套人才公寓,满足高端人才吃住行娱购等生活需求,为人才家属随迁、医疗保健、子女就学,提供“一对一”“保姆式”服务,为各类人才安心工作解决后顾之忧。

树立“梯次”意识,把人才工作抓起来

最大程度凝聚人才、调动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体制机制的建设完善很重要。

泸州市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真正让人才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给予的温暖和关怀。认真履行党管人才政治责任。建立“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定期听取人才工作报告制度,形成市委牵头抓总,组织部门具体主抓,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健全完善政府宏观管理、政策制定、公共服务、监督保障职能,推进政府由人才管理向优化服务转变。发挥社会各方作用。强化用人单位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各类社会组织等力量,当好招才引智的“红娘”,形成人才工作联合推进机制。(作者系泸州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 (责编:史瑞)  

编辑:黄薇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