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倾情帮扶有真爱 ——记通江县青浴乡文昌村第一书记侯飞
2017-07-18 14:55来源:四川党建网

“谢党恩享太平乔迁新居安,歌盛世惠民生同步小康乐”。3月29日,通江县青浴乡文昌村贫困户袁家兰大娘望着贴上大红对联的易地搬迁新居,激动地说:“侯书记,你看现在我的房子跟城里没啥两样,这幅对联老伴写的是心里话。”袁大娘口中的侯书记,是来自文昌村的第一书记侯飞。

“出门就爬坡,抬头树林多,甩个石头滚下河。 由于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发展滞后,文昌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出门是大道,新居真热闹,花椒树儿长得好,入股分红数钞票。”通过扶贫攻坚,如今的文昌村已旧貌换新颜,村集体经济从零到去年收入4.8万元,原来的泥泞路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破旧的木架屋变成了白墙青瓦的巴山新居……

转变角色,院坝地头履责忙

侯飞以前当过教师,任过小学副校长,到巴中市商务局工作也才4个年头,对农村工作一窍不通,单位将驻村第一书记的重担放在他的肩上,他深感责任重大。

刚到村上,侯飞千头万绪,难以着手,村民、村干部既充满期待、又满怀“戒心”,既期待第一书记能切实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又担忧第一书记空有名头。针对这种情况,他采取盯紧靠上的“土办法”,一天到晚地待在村里,下社入户,到田间地头唠家常,把院坝地头当作自己的工作阵地,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很快融入了村子。同时,他以自己的真诚、热情、务实、肯干的作风点燃了村干部的工作热情,赢得了村“两委”的信任,带给了村民发展的希望,也成功地完成了从机关干部到第一书记的转变。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侯飞懂得“要想富、学技术”的道理,到村后,他充分利用自己以前是教师的优势,同时也是“农民夜校”校长的身份,依托“农民夜校”抓培训,培训党的方针政策、扶贫政策、农村种养殖实用技术、感恩教育等内容,帮助贫困群众学到真本事,也帮助他们树立起了脱贫致富的信心。目前,已举办集中培训会、院坝会等大小培训会议40余场次,现场培训5次,参训群众达1000余人次。

真情帮扶,诚心感动执拗汉

回想起2016年7月刚到村里时的情景,侯飞依然历历在目。他说:“文昌村自然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阵地大院破旧,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众多。刚刚到任时,‘水土不服’让自己在工作中碰到了‘软钉子’,很好的想法没有被村民接受。”

袁家鼎就是让他吃“软钉子”的人。初见他时,侯飞不敢相信他是一个五十多岁的汉子,头发散乱、两眼呆滞、没有一点精神。全家5口人,父亲袁建福70多岁,是一位残疾人;妻子马永兰49岁,间歇性精神病患者;儿子袁大雲、女儿袁邻华都在上大学。沉重的家庭重担及经济压力,硬生生地把一个五十多岁的汉子折磨得苍老了十多岁。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他亲自登门,帮助他出点子,想门路,制定发展措施计划。本来信心十足的一番动员,得到的是一句“要整你们整,我没钱没能力。”说完这句话甩手就走了。侯飞顿时愣在当场,非常委屈,也不解。他想弄清楚情况,就三番五次地往袁家鼎家跑做工作,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为他制定计划,帮助他父亲和妻子办理残疾证,申请残疾补助,到银行贷产业发展资金……一次次深入的交心谈心,一次次的真情相助,终于感动了这位执拗的汉子,袁家鼎噙着眼泪哽咽地说:“侯书记,你放心,我一定会重拾信心把这个家撑起来

倾听心声,为民排忧解难题

到村后,侯飞密切关注群众的心声,对他们反映的问题非常重视。在一次和群众的交谈中得知,村里为了发展,号召大家种了一批中药材(决明子),决明子喜获丰收却苦无销路。看着百姓和村干部那一双双渴求而又无助的眼神,他心如刀绞。他立即联络重庆、成都和本地的药材经销商,最后与通江千方药业达成协议,以高出市场价0.2元的价格收购。

他时常把村里的孤儿、特困户、困难党员记在心上。春节期间,组织单位职工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为47户贫困户购买米、面、油等慰问物品,送上新春祝福。刘淑华9岁、刘淑梅6岁,两姐妹父亲刘东2016年3月因病去世,母亲离家出走5年,现在唯一依靠的亲人是60多岁的爷爷、奶奶,家庭无经济来源,生活异常困难。他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迅速联系民政部门申请了困境儿童补助和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每月可领生活补助800元。还联系了学校,减免了她们的学费和生活费。他又积极为两姐妹寻找爱心人士寻求社会资助,目前,已初步达成资助意向,正在全力促成。

带头致富,“造血”扶贫兴产业

青浴猪是当地饲养的一种黑猪,肉味香浓、口感细腻、营养价值极高,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现由巴山牧业集团打造成了高端产品,远销国内外,老百姓守着这样一头“金猪”,却没有因“金猪”而生财。到村后,侯飞引进了四川楷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到村发展青浴黑猪养殖,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按照“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公司走,公司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扶贫产业发展思路,没有劳动力的群众从农商银行贷款50000元入股合作社,每户每年可分红利8000元。有劳动能力的群众自己养青浴猪,与专业合作社签订购销合同。去年以来,文昌村年出栏青浴猪2000头,人均增收1000元。

他还带村民种好“两棵树”。一是种好青花椒树。目前,已栽种青花椒700亩,套种辣椒300亩,每户贫困户可实现增收3000-5000元。二是种好枳壳树。他利用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巴药”这个契机,引进了通江县千方药业到村与村民签订购销合同,全村种植枳壳2000亩,让枳壳产业成为了贫困户的“摇钱树”和“养老树”。同时,他向当地党委政府建议全乡发展枳壳产业,党委政府采纳了他的意见,规划在全乡种植枳壳10000亩,打造“川东北枳壳之乡”。

看着一条条水泥路盘旋于整个村庄,一幢幢小洋楼掩映在绿树红花之间,侯飞又有了一个想法:要把这青山绿水的文昌村打造成“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让全村老百姓都过上美丽幸福生活。
编辑:黄薇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