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其他
中江:机制创新助脱贫
2017-07-03 16:51来源:四川党建网
中江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晏世莹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村党支部如何带活扶贫产业?如何解决资金难题?如何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这是大多数贫困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面临的难题。中江县在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工作中,将这三个问题作为重点,从引进致富带头人、多方筹集帮扶资金、建立利益共同体等方面着力,逐一进行破解。

引进一名致富带头人,带活一村脱贫产业

道桩村是中江县通济镇最偏远的乡镇,地处龙泉山脉尾端,自然资源不足、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全村幅员面积3.78平方公里,共辖16个农业合作社,807户2227人。因病、因残致贫人口多,脱贫难度大,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6户163人。

俗话说“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针对贫困村缺乏致富带头人这一现象,中江县委大力倡导“返乡人才创新创业计划”,重点引导各乡镇、村党组织围绕脱贫攻坚培育和引进致富带头人。道桩村党支部也深谙这一道理,要改变村民传统的种植模式和零散的经营现状,就必须找准一个致富带头人,带领老百姓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为找准致富带头人,道桩村党支部用了半个月时间对全村外出务工人士进行详细摸排,最终确定了引进该村外出成功人士陈友文。陈友文在外承包铁路、桥梁等基建工程,而且在外地也从事一些农业产业,具有较好的经济实力和一定的农村产业发展经验。

“陈友文,人年轻,思路活,在外面企业做得比较大,对家乡也有感情。”道桩村第一书记唐兴春说。

“他是我们村土生土长的人,从小品行就好,找他回来带领大家脱贫,我有信心!”村党支部书记张瑞德说。

“虽然我在外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最终还是要回到家乡,看到村党支部这么有热情、这么有决心搞发展,我就回来为乡亲们做点事情。”陈友文说。

在村两委的帮助下,陈友文成功流转9个组1200余亩土地,发展金川佛手、芍药、油牡丹等产业,建立起了道桩村扶贫产业基地。组织本村193户群众成立了中江县鑫森中药材专合社,变以前的“零散经营”为“抱团经营”。全村群众仅土地租金收入每年可达50万元。同时,他优先雇佣32名贫困人口在产业基地务工,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贫困户年务工收入最高超过了1万元。

 
贫困户在产业园打工
“我没有技术,以前出去务工别人不收我,现在村里建起了产业园,我在家帮他们除草、施肥就能挣工资了。”道桩村七组贫困户万正文说。

建立一种筹资办法,聚集一批发展资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到发展,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钱,村里搞特色产业需要钱,贫困户的发展需要钱,没有钱,一切都是空谈。

“虽然跑了很多部门,作了多次汇报,但看到上级部门对村上发展的支持,什么都值了。”村党支部书记张瑞德说。

两年来,道桩村共筹措发展资金980.86万元。其中,致富带头人投入资金720万元、帮扶部门投入资金98.5万元、“双基”共建农信奔康快车投入50万元、村民一事一议筹资110.5万元、企业及个人捐赠1.86万元,有效解决了前期缺乏发展资金的难题。

“我们通过带头人投一点、部门帮一点、金融部门支持一点、村民筹集一点、企业捐赠一点的办法,筹集到了近1000万元的发展资金,改善了村上的发展环境。”唐兴春说。

“这两年村上投入的资金比较多,发展得很快,变化很大,道路修好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我们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了。”道桩村五组贫困户罗成春说。

创新一种分红模式,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有劳动力的贫困村可以到产业园区打工增加收入,没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该怎么办?”

“村里的集体经济也要发展。”

“今后其他村民因病、因灾贫困了怎么办?”

……

面对村民们的讨论,村党支部分析研究后,认为必须在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上进行机制创新,建立利益共同体。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他们大胆探索“股权量化到户,收益分红到人”的脱贫攻坚长效机制。村党支部召集全村党员、群众,对49名贫困人口进行民主评议,评定出一般贫困户36人,重度贫困户13人。一般贫困户按照1股确定股权,重度贫困户按照1.5股确定股权。

“特别贫困的就是应该多分股权,这种分配很合理。”贫困户郑明莲评价道。

村党支部与合作社商议后,确定在产业园中划出100亩土地建立脱贫产业园,分别由合作社出资49%,帮扶单位和村上出资51%,由合作社负责生产、管理、销售,产品收益按投资股份进行分红。

帮扶单位和村上出资收益部分,按照“7:1:1:1”模式再次分红,70%按股权分红到贫困户、10%用于壮大集体经济、10%作为脱贫应急资金,10%用于村干部工作考核。预计每户贫困户每年平均可分得红利500元以上。

“每天按时上下班,工资按天算,到年底了还可以按股权分红,现在对我们贫困户的政策真是好啊!”五组贫困户陈仁金深有感触地说。

“把合作社、贫困户、村集体、广大村民、村干部五方利益有效地捆绑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挥动考核指挥棒,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各方的积极性。”通济镇镇长冷波说。

“把村干部的考核考虑进去,这是对我们的肯定,更是对我们工作的一种鞭策。”村主任陈友贵说。

道桩村二组村民谭万富,80多岁的老母亲双目失明,妻子和儿子是智障人,家境十分困难。他家居住的房屋年久失修,已成危房,随时可能倒塌。村上早已把他家纳入D级危房改造项目,但因其自身拿不出自筹资金,房屋建设迟迟没有开工。村党支部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商议对策,经村党员群众代表会讨论后,决定启用“脱贫应急资金”帮助贫困户谭万富修建房屋。去年底,谭万富顺利入住新居。唐兴春还通过联系爱心企业人士,帮他家置办了家具和床上用品,极大地改善了他家的生活条件。

“以前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现在再也不用担心了。”谭万富高兴地说。

 
产业园芍药盛开
【启示】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通济镇道桩村在市、县帮扶部门的指导下,村党支部确定了“党建领航脱贫攻坚”的具体思路,以1+6工作法破解脱贫攻坚中的六大难题,即确定一条发展思路,破解缺乏增收项目难题;引进一名返乡创业人才、破解缺乏致富带头人难题;聚集一批攻坚力量,破解缺乏帮扶资源难题;推行一种筹资办法,破解缺乏发展资金难题;探索一套运行模式,破解缺乏缺乏造血功能难题;建立一项培育机制,破解缺乏农村实用人才难题。

道桩村经验的可贵之处在于可供其他贫困村学习、借鉴、复制。

启示一:党建引领脱贫攻坚要坚持“扶智”为先

在脱贫攻坚中,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假日走基层”、“农民夜校”、远程教育、技能培训、道德讲堂、院坝会宣讲、文化下乡等方式,从扶贫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道德文化、生活态度、实用技术等方面,对贫困户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扶贫,帮助其转变生产生活观念,增强脱贫致富理念,激发贫困户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

启示二:党建引领脱贫攻坚要坚持“扶产”为要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要结合各村实际,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本村发展的产业。通过建立扶贫产业园区,创新投入、管理、销售机制,采取“脱贫攻坚帮扶共建单位+村两委+专合社+精准扶贫户”的投入管理模式,做大做强扶贫产业,让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共享产业发展成果,快速实现增收致富。

启示三:党建引领脱贫攻坚要坚持“造血”为本

要把让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掌握脱贫技能,让无劳动力的贫困户有长期的受益作为扶贫工作的本质来抓。积极整合农业、畜牧、人社等部门资源,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帮助贫困农户掌握种养技术和实用技能。同时,积极探索帮扶部门、致富带头人、贫困户共同投入和贫困户分红收益的机制,不断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和造血功能。

目前,县委在全县大力推广党建领航“1+6”工作法,辐射影响带动了全县的脱贫攻坚工作。(本文图片由中江县委组织部提供)(责任编辑:陈晖)
编辑:魏江楠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