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起来动起来美起来
2017-06-20 16:39来源:四川党的建设

华蓥市在社区街道上建立“流动图书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图/视觉中国

聂颖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关键节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抓好抓实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随处可见的美丽风景和全社会最基本的价值遵循。

坚持以“实”为导向的创建理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更加具象化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群众身边的守则规范。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思想混乱、环境卫生差、服务态度差等问题较为突出,“五讲四美三热爱”成为国人的共同期盼和遵守的行为规范,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由此蓬勃开展。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党的政策方针及时转化为城市精神、行业规章、职业规范、学生守则、村规民约等守则公约,使之广为传播、更接地气、更好执行,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受各界欢迎的重要法宝。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客观量化的考评体系。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直接测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培育理想信念教育权重占到30%。在测评方式上,规定了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每种方式相应的权重。在创建要求上,全国(省、县)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规定了具体的分值标准。我省把脱贫攻坚、绿色发展、法治教育等省委省政府新决策部署,及时转化为具体的创建测评指标,让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具体的标尺来衡量,有具体的目标来引领群众参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更符合四川实际、社会效果更好。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吸引力强的抓手载体。当前,群众化精神文明创建有五大常态化载体,即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创建,已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响亮品牌。尤其是文明城市创建,覆盖面达几十万人,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发挥了“排头兵”作用。在“五大创建”的带动下,文明社区、文明科室、文明窗口、文明市民等细胞创建活动遍地开花;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餐桌等“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如火如荼,广大人民群众在踊跃参与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更自觉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以“动”为基调的创建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更加鲜活化

因时制宜创设新的创建载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更有时代感。近年来,着眼于“三俗”文化活动泛滥,中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教育放在了突出位置,有关公益广告布满了新闻媒体、大街小巷;着眼于网络文明建设,推动全国各地开展了网络文明传播活动;着眼于家风文明建设,开展了文明家庭创建评比活动。我省围绕服务脱贫攻坚,开展了“四好”教育实践活动和“四好”村创建活动;围绕促进藏区稳定,开展了文明寺庙创建活动。这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准了时代的脉搏,反映了群众的呼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使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竞争力。

因地制宜开展新的创建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更有特色性。近年来,我省在地震灾区、藏区新居、巴山新居、乌蒙新村开展了“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三新”教育实践活动;在彝族地区开展了“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德阳市开展了“讲文明、讲法律、讲科学、爱党、爱国、爱家,发展进步、文明进步”“三讲三爱两进步”教育实践活动;甘孜州开展了“千里文明走廊”创建、“草原文明新走廊”建设;阿坝州开展了“好房子、好日子、好身子,物质富裕、精神富足”“三好两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这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要求和各地实际相结合,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更具特色、更有创新。

针对问题建立新的测评机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更具实效性。近年来,针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功后工作滑坡的问题,建立了文明城市荣誉称号红、黄灯制度;针对生态恶化、食品安全、群众性事件等问题,建立了负面清单制度。我省针对创建中短期突击、应付的问题,建立健全了每年的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机制,定期公布成绩、及时反馈问题、进行跟踪督查;针对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创建成功后懈怠的问题,建立了动态管理制度,在2016年的复查中就取消了100多个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这些制度和机制,促进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常态化开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

坚持以“美”为标准的创建追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更具美誉度

以优美的人居环境塑造和吸引人民群众。优美的人居环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形式,事关人民群众关注的切身利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把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放在突出位置,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增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生动力。文明城市创建中,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等“八大环境”建设,涵盖了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也把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放在重要位置。这些年来,我省成都、绵阳、广安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生活在这些城市的群众,无不赞美文明城市创建带来的良好人居环境,他们在积极参与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中不断提升自己,更加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优美的社会风尚引领和感染人民群众。一度时期,信仰危机、道德滑坡、不讲诚信、急功近利等社会风气问题较为突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严重背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把塑造优美的社会风尚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普遍要求和典型引领相结合,推动社会风气的不断好转。近年来,我省把“两学一做”作为必备项目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坚持党政“一把手”违法违纪一票否决的制度,为促进党风政风的持续好转作出了应有贡献;把诚信建设制度化、志愿服务制度化作为必测项目,推动了诚信体系建设和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持续开展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行动,推动广大农村形成好习惯、养成好风气;持续开展行业标兵选树活动、寻找最美人物系列活动、道德模范评议活动、美德少年评议活动等先进典型教育实践活动,在全社会掀起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热潮,推动人们在学习先进、服务社会、提升自己中提高精神境界,营造向上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

以优美的文化生活提高和感化人民群众。文化是最深层次的精神动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最根本、最长久的路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中,潜移默化地提高群众、感化群众。近年来,我省组织了文明城市、文明单位大众性文化活动大汇演大评议,每年都要开展行业性大众性文化汇演活动;坚持开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我们的节日”文化活动;坚持开展羌历新年、藏历新年、彝家新年等民族传统节日庆祝活动,让各族人民群众深刻体会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更加爱党、爱国、爱家,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践行者。(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创建处处长) (责编:史瑞)

编辑:魏江楠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