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综合报道
筠连实践:系统推进“1+4”工程精准脱贫
2017-06-15 15:41来源:四川党建网
虞洪

筠连县将肉牛产业发展与精准脱贫有机结合,系统推进1个产业扶贫模式加四大机制的“1+4”工程,创新资源优化利用机制、多元技术服务机制、金融梯级叠加机制和三重风险防控机制四大机制,有针对性地破解产业扶贫普遍面临的难题,形成了具有针对性和长效性的产业扶贫制度设计。对于精准扶贫战略下加快脱贫奔康进程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价值。

构建资源优化利用机制:破解贫困群众“致富无路”困境

作为传统山区农业县,草山草坡丰富,筠连县不仅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资源条件,而且采取“牛粪-沼气-牧草”“牛粪-蚯蚓-鸡”等循环经济模式,形成减少化肥用量、面源污染和提高土壤肥力、综合效益的“两减少、两提高”发展格局,形成自然资源优化利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将分散于各部门的扶贫资金整理利用,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一起形成扶贫资金合力,系统破解肉牛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制约。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采取村干部任职承诺、联组包户,党员大户设岗定责、结对帮扶等方式带动村民发展肉牛产业,并且探索建立起产业扶贫大户帮带贫困户激励机制,鼓励大户采取“借、赊、扶、帮”等多种举措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从而构建起农村能人资源的高效利用机制。实质上,筠连通过优化利用自然资源、资金资源和能人资源,既增强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又寻找到了依托已有资源实现效益提升的产业发展路径,从而形成了具有内在支撑力的脱贫路径。(见图一) 

图一

构建多元技术服务机制:破解贫困群众“技能缺失”困境

针对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面临的技能缺失困境,筠连既通过构建县级畜牧部门统筹协调、乡镇畜牧站全面推广、村级动物防疫员指导服务的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常年开展秸秆养畜、科学饲养管理综合技术、制度化防疫等多层次全方位技术培训和服务等增强基层公益服务体系支撑作用;又通过优化社会服务体系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定期对农户开展养牛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免费发布市场信息、指导种植皇竹草、黑麦草等饲草料;还创新科研院校专家柔性引进机制,形成了“科研院校攻关研发+县级畜牧部门和乡镇畜牧兽医站全面推广+村级技术人员驻村指导服务”的三方联动机制。筠连通过多元化的技术服务机制,实质上不仅是有效地发挥了不同技术服务主体的优势,而且是形成了层次化的技术需求响应机制,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增收面临的技术难题能够以低成本、便捷性的方式得以有效解决。

构建金融梯级叠加机制:破解贫困群众“资金短缺”困境

筠连不仅探索出“借牛还牛”发展模式,由合作社将优质能繁母牛借给贫困户饲养,并免费提供配种、防疫和技术培训服务,母牛增值部分及母牛所产牛犊归贫困户所有,合作社按市场价格回收销售解决其销售担忧;而且创新产业扶持资金利用模式,将产业扶持资金作为贫困户周转使用、无息借款的专项资金,提升造血功能;还利用上述机制培育起贫困村产业基础和贫困户信用基础,引导农商银行、邮储银行等基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对贫困户评级授信,分梯度对贫困户提供不超过5万元的信用贷款,破解贫困户发展产业无资金、无有效抵押物的困境,并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好牛贷”金融产品,构建起“县政府领导+各职能部门的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政策保险、技术服务、订单收购、风险防范为一体”的“1+N”联动机制。筠连通过叠加企业信用、银行信用等多重金融支持措施,不仅为破解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面临的资金制约瓶颈提供了多元化选择,尤其重要的是形成了脱贫致富过程中资金需求缺口从小到大的梯级解决方案。这不仅是产业扶贫过程中产业发展的必然过程,更是政府引导下市场机制逐步强化的有效路径。(见图二)

图二

构建三重风险防控机制:破解贫困群众“风险难担”困境
    
筠连不仅通过强化银行贷款的用途监管和保证保险,形成了承保公司、贷款银行和政府7:1.5:1.5的扶贫小额信贷风险分担机制,防范金融风险,有效提高扶贫贷款不良率容忍度;而且实行肉牛保险制度和贷款降息贴息,防范生产风险并降低贷款成本,消除贫困农户“不敢贷”的顾虑;还搭建肉牛营销体系和塑造特色区域品牌,促进肉牛产业与旅游业、餐饮业融合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并提高肉牛产业综合效益,防止大规模出栏的市场销售风险。筠连通过构建金融风险、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三重风险防控机制,不仅有效发挥了风险补偿的稳定器作用,增强了金融机构对贫困人口的放贷意愿,而且降低了贫困群众承担的产业发展风险,增强了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群众依靠产业增收的信心,从而破解了贫困户“不敢贷”和金融机构“不愿贷”的双重瓶颈。

(作者单位: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编辑:陈艾婧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