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西平:人口大镇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2017-06-06 15:25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本刊记者 张微微

今日西平

刘素是一位二十来岁的中江女孩,2016年,常年背井离乡的她跟一起在广州打工的绵阳三台姑娘小赵商量回乡创业的事情。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与咨询,她们最终把寄托着未来的小服装店开在了三台县的西平镇。

“西平素有‘小三台’之称,我们看中的就是这里繁华的商业环境。”刘素告诉记者,西平与中江毗邻,回家看望父母也方便了很多,“等过几年赚到更多的钱,就在镇上买房子,接父母过来住。”刘素指着远处凯江畔正在施工建设的橙色电梯公寓,眼里充满了期待。
   
从乡镇企业重镇到活力新城的变迁

西平镇位于三台县城以西的凯江之滨,从古至今在三台经济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上世纪90年代初,西平的乡镇企业盛极一时,曾被评为“四川省乡镇企业重镇”。在当地人心中,西平的经济发展史曾让他们感到无比自豪。然而,随着市场经济步伐的加快,西平的乡镇企业也由盛转衰,纷纷以破产谢幕。

没有企业的支撑,整个乡镇失去了经济活力。失去活力的小镇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西平这一沉默便是十年。直到2013年5月,西平镇被列入全省“百镇建设行动”重点镇后,在项目、资金、政策、业务指导等方面得到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沉寂多年的昔日强镇走上了一条复兴发展之路。   

2015年,绵阳市被纳入国家第二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西平镇再次抢抓机遇,按照“建设三台县域副中心和幸福美丽西平”总体目标和“活力新城、韵味古镇、秀美乡村、幸福家园”总体定位,实现空间布局、承载能力、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同步提升。

通过向上争取、吸纳社会资金、发动群众筹资筹劳上下联动三大途径,目前,西平镇已形成以2公里长、24米宽的西蜀大道,1公里长、20米宽的建设街为两轴,沿凯江生态滨水一带为轴心,分布于镇区的三个城镇居住组团、一个城镇商贸组团、一个文化旅游组团、古镇旅游配套组团及滨河休闲组团的“两轴、一带、七组团”的城镇发展格局。新增城镇建成区面积0.5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至2.26万人,城镇化率达39%。

在新建的电梯小区——锦绣花园外,一对年轻夫妇经营着一家装修时尚的商务酒店,他们告诉记者,目前政府正在整体打造小区旁的凯江两岸,等生态景观一建成,西平将更加繁华,“你看我们背后这电梯公寓,均价都2700元了,跟三台县城没啥两样。”
   
产城相融照进现实

几年前,西平镇的产业布局还在四川省村镇建设发展中心、四川省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规划图纸里,如今,这一个个鲜活的产业从纸上“跃然而起”,成为现实。

来到红梁村,与60%以上村民集中居住区相配套的是那代表着“造血”功能的上千亩农业产业基地。

“西平是典型的人口大镇、农业大镇。因此,农业是我们主要的支柱产业。”红梁村党支部书记李顺东说,按照镇上“三个一万亩”(一万亩优质水稻、一万亩藤椒、一万亩中药材)的规划,红梁村目前已种上了共500亩的藤椒,加上2015年进行品种改良的800亩核桃,为红梁村1500多个村民致富的梦想插上了翅膀。

村民林义芳,2012年和丈夫一起开垦了一片荒山,种上了5亩多的核桃树,如今,她家房前屋后的一大片核桃树都已经是硕果累累,压弯枝头。看着长势喜人的核桃树,林义芳似乎看到了更多的希望,去年自家拿去卖都卖了一千多元。

“现在这核桃根本就不愁销路,光是逢场都供不应求。自从用上了互联网,北京、上海、湖南等地的订单更是接都接不完。我儿子在天猫上开店,一月销售两吨,好多时候货源不够,还得去新疆挪货。”李顺东说。

在南垭村,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得到延伸。“除了还在长苗的400多亩藤椒,花生也是村上每家每户都会种的作物,种一季花生,每户收益能有1000多元。”南垭村党支部书记戴安润告诉记者。

优质的花生,为村上引进的食品加工企业蜀奇食品厂提供了充足的货源。企业主唐作凯告诉记者,目前企业年产值2000多万元,年缴税200万元。“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将新鲜加工好的花生销售到重庆、上海等全国各地。”不仅如此,厂里还提供了部分村民就近就业创收的机会,村民可在厂里劳动,领取一月1700元的固定工资,也可做零工,每人一天40元。

2016年西平镇三产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依托蜀奇食品厂、舜天屠宰厂、凯河挂面等龙头企业的带动实现产值2.45亿、GDP占比39%,农、林、牧、渔产业和服务业同比增长5%;第二产业实现产值1.77亿元、GDP占比28%,同时西平镇紧密结合县委、县府工业强县战略,依托成巴高速规划一个中小工业集中发展区。
   
集中居住,公共服务暖人心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西平的公共服务布局也在不断完善。傍晚时分,在占地8.7亩的红梁村文化广场上,周边村落的居民会聚集在这里打篮球、跳广场舞、使用健身器材;村上还设立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下棋、打牌、阅读,设施一应俱全……

“每逢双日,村上还会赶集,进行农副产品买卖,农闲时期,最多可达几千人,5条街道都被挤得水泄不通。”李顺东谈到,南垭村是西平在探索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过程中确立的中心村,目前有红梁、南垭、新庙3个中心村,规划建设新村聚居点,采取“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等模式引导周边群众到中心村建房居住。

南垭村通过集中修建安置点,大大节约了耕地,城镇规模不断扩大,村民还享受到集中供应的水、电、气、光网设施。“已建成的综合市场,用于农副食品交易,每逢赶集,周边十几个村都在这里集中贸易。”戴安润介绍。

中心村的建设,主要是要让村民享受到与城镇同等的公共服务。在南垭村,建林多美幼儿园和涵盖小学、初中的建林中心小学的规模成为亮点。记者来到幼儿园门前,三层高的小黄楼上彩旗飘扬,“这幼儿园占地接近3000平方米,涵盖大、中、小、学前班,可容纳本村与周边村的学生180多人。”一位老师介绍,幼儿园的老师有本村的大学毕业生,也有外地慕名而来的教师。村里条件变好了,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回乡工作。(责编:陈晖)

编辑:黄薇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