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防污治污“三大战役”·治土篇】 “蔺”辟蹊径 敢叫荒山变绿海
2017-05-08 11:39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朱茂

古蔺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全县26个乡镇中有24个属于喀斯特地貌区,1878平方公里的岩溶区面积占全县辖区面积的59%,其中石漠化面积1238平方公里,占全县辖区面积的38.9%,涉及农业人口37.4万人,是四川石漠化面积第二大县。

为解决这一制约经济发展的生态瓶颈,古蔺县不遗余力地开展“增绿、护绿、爱绿”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采取“植被恢复、种养结合、乡村旅游”三种综合治理类型,通过实施封山育林、土地整理、种草养畜、生态移民、发展乡村观光农业等措施,做大特色农业,走出一条立体治理、产村一体、文旅交融的新路。

成效显著的“坡改梯”工程

科学规划 变“盲目”为“有序”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古蔺县就积极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2011年被列为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后,为科学统筹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古蔺县结合国家乌蒙山区区域连片扶贫开发工程,站在全县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于2012年编制了现代林业、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业等专项规划。

规划决定,在25度以上的中高山陡坡地区开展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等植被恢复型综合治理,在赤水河沿岸干热河谷等中低山地区,发展核桃、甜橙、赶黄草等经济效益较高的干果、水果、中药材等种植基地,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同时,规划坚持古蔺县农业、旅游业的传统优势地位,推动以生态畜牧、特色果蔬、山地烤烟等为主的特色农业和以少数民族风情、民俗文化为主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并促成二者的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指导石漠化综合治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种草养牛牛儿肥,生态循环环境美。”“草—畜—沼”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成为石漠化治理中的一大亮点。古蔺县采取人工种草、以草固土、用草养牛的方式,并将污粪集中处理生产沼气做生活燃料,最后将沼液输送到草地用作肥料,还田肥地,变废为宝,有效缓减了封山育林后给群众带来生产生活所需能源的矛盾,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地面种的是大麦草,鲜嫩多汁,最招牛羊喜欢;地里还套种着脆红李,管理起来不费劲儿,价格还高;牛粪排进沼气池,烧水煮饭一年到头都不用捡根柴,你说安逸不安逸?”袁碧成是箭竹苗族乡团结村龙埃洞项目区红格牛肉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社长,负责着全村386户养殖户的肉牛养殖。生态循环畜牧不仅让袁碧成和乡亲们尝到了甜头,更是极大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以前烧煤炭就是味道大,到处都是灰。现在一回来就能点燃沼气煮饭烧菜,来得快。”团结村七组的村民骆国会“啪啪”地打开沼气灶,蓝色的火苗“滋滋”地舔着锅底。清洁、卫生、快捷,不比城里的天然气逊色。而不到10立方米的沼气池,可抵2至3吨薪柴,解决了当地薪柴缺少的问题。最主要的是,牲畜粪便发酵再利用,不仅安全环保,而且肥效更好。

“脆红李盛产期每亩产值能达到上万元,养一头牛的纯收入至少在5000元以上,而每年沼气节省下的煤炭钱也有2000元—3000元,这给老百姓带来的收益是实实在在看得到的。”箭竹苗族乡副乡长曾祥国介绍说。

村民积极参与石漠化治理 供图/古蔺县委宣传部

综合治理 变“输血”为“造血”

治理石漠化,不仅要治“石”、治“漠”,更要治“穷”。如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因地制宜,发展后续产业,是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强大后劲。在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同时,古蔺县坚持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形成了“石漠化治理—发展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促进产业发展—助推石漠化治理”的循环治理模式。

在种植作物的选择上,只要土壤条件允许的地方,都选择能够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的果树;在生态养殖的服务上,只要农民愿意饲养,就集中育肥、粪污处理、沼气供应、还田肥草,从圈舍改造、牧草种植、养殖管理、防疫销售等每一个环节统一组织,最大限度降低养殖农户的风险和成本;在乡村旅游的倡导上,不仅通过有效的环境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还不断挖掘苗家文化,健全乡村旅游项目,走村入户,帮助农民找特色、想办法,修缮房屋发展农家乐,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求得致富之道。

从前的土地种玉米喂牲口,如今的土地种桃树来观光;从前养牛一头用于耕地,如今多养几头用于销售;从前的人“闲”在家务农,如今的人却成了忙碌的休闲农家小老板,脸上写满笑容。

一片桃花林,香了苗寨;数片经果林,绿了荒山,富了百姓。如今,“赏花海竞相争艳,品瓜果农家风味,游画里乡村风景”的乡村特色观光农业正在古蔺县箭竹、双沙、大寨等乡镇快速发展。

“环境美了,基础设施建好了,我们不用投入太多钱就能开个农家乐,再也不用辛苦地天天在地里刨食,我们也要好好地利用大自然给苗家人的馈赠。”家住箭竹苗族乡上寨的村民邵琴跟上改革的步伐,在家门口开起了“幸福茶园”农家乐。据了解,目前上寨已有6家农家乐和茶庄、下寨4家季节性农家乐,户均年收入10万元左右,乡村观光旅游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

上寨项目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产业发展不断壮大,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均收入由治理前的3567元,增长到目前的5899元,成功走出了一条“特色观光农业+民俗文化”的乡村旅游型石漠化综合治理道路。

古蔺县坚持文旅交融,着力构建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红色体验、名酒品鉴、民俗风情、乡村旅游为重点,产业体系完整、文化主题突出的综合旅游经济,日益呈现出五彩缤纷、瓜果飘香、人乐年丰的繁荣新气象,可望成为辐射川黔渝及周边地区度假休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如今,收获了美好环境的治理区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遍地的石头、贫穷的屋头和紧锁的眉头”已经成为过去,许多村民自豪地说,他们现在拥有的,是“满山的果子、崭新的房子和幸福的样子”。 (作者单位:古蔺县委宣传部) (责编:冯雅可)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