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一场农村人才“供给侧”改革的探索
2017-03-06 16:52来源:四川党的建设
史瑞

“下半年多喂些鸡,再把果园也建起来,现在就是要大胆放手干!”内江市市中区黄桷桥村贫困户黄大度将记者送出家门,脸上挂着憨厚的笑容。自从被列为“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的对象,村里夜校举办的培训课程他一堂都没落下,村干部和邻居都说,过去一向沉默少言的老黄现在变了。

这样的变化,同样发生在已是致富能人的朱明光身上。作为威远县四方村的大棚蔬菜种植大户,在“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中,他并没有“置身事外”。村支书余文祥说:“老朱现在开始热心村务,主动将自家大棚作为培训基地,还手把手指导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用朱明光的话来说,他不想自己在别人眼里就是一个“土老肥”,“会挣钱还要会当家、会待人,遵纪守法走正路。”

在内江农村基层的一路采访,“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的轮廓渐渐清晰,同时,也对计划本身有了全新了解。培养不仅仅是“传技授艺”,还在于“扶志扶心”;能人的定义不仅局限于“发家致富”,还包括“修身尚品”。内江以“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为契机,直面农村人才建设需求,拉开了探索农村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大幕。

精准聚焦“家庭”这一基本单元

当前,全国上下同心协力,奋力投身于脱贫奔康的伟大事业中。“脱贫路上决不让一户掉队”是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同步全面小康的核心要义所在。

从一开始,“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不仅肩负着脱贫攻坚重任,还践行着“同步思维”。以培育人才带领脱贫的培养计划,将目光精准聚焦到了“家庭”这个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提出“用三年时间实现全市有劳动能力家庭培养全覆盖”,其出发点就与“不让一户掉队”保持一致。从农村人才培育工作来看,培养计划带有“兜底”性质,筑牢了农村人才的根基。

在培养计划中,“家庭”不仅是工作推进的单位,更是工作本身的重点。以培养农村“挣得到钱、当得好家、待得来人、走得正路”人才为目标的计划不仅注重个人素质培养,也注重家风品行建设。良好的家风、家教和家庭建设有利于引导家庭成员遵守家庭道德规范,形成勤俭持家、发家致富、和睦友善的家庭氛围,形成守护个人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就曾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紧抓“短板”顺应需求

当前,农村面临多重挑战,脱贫攻坚、“三农”改革、基层治理等重点难点工作叠加,而推动这一系列工作的关键,归根到底还是在人。农村急需一大批优秀人才,尤其是本土成长起来的优秀人才,他们熟悉家乡环境,对家乡充满感情,是建设家乡的最佳人选。

培养计划紧紧抓住了农村在人才培育工作上的“供给侧”,培养多元化的优秀人才,为农村“造血”,以适应当前农村发展的需求。通过大力实施培养计划,可以在农村培养和造就成千上万的致富能人、理财能人、持家能人以及遵章守纪的道德模范等,他们是家庭脱贫的“顶梁柱”,是文明新风的“倡导者”,是改革发展的“实践者”,是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生力军”。

事实上,随着培养计划的实施,内江农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涌现出一批能人典型,党群、干群联系更加密切,越来越多的农村能人积极主动参加到村级各项事务中来。在组织的帮扶培养之下,在家庭能人的带动下,广大村民思想更加成熟,觉悟不断提高,政治更加坚定,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参与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同时,“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也为组织选人用人拓宽了视野。

实现人才良性循环

在内江,培养计划是一个全局性的“大动作”,以市委牵头,集合了全市各级各部门共同参与,在启动之初,内江就明确了“整合现有资源,不给基层增加负担”的基本原则,资源如何科学调配?工作怎样有效落实?对于推动这项工作的各级党委政府而言,这不仅是新形势下一场关于农村人才培育工作的探索,更是一次考验。

在资中县县委办印发的培养计划《意见》中,针对能人培养的结对帮带服务就“很考究”。全县100多个部门机构组成以党群、政府、农业等大系统划分的8支服务队,走进农村基层,针对不同村的现实需要开展帮带服务,班子弱的强党建、产业短的找项目、风气差的养习惯,精准归口的服务把劲使到了点子上。
培养计划是一件好事,全市上下党员干部“撸起了袖子”,如何避免“一头热”,充分调动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性,让他们参与进来也“甩开膀子”干?

在前期的宣传部署阶段,内江市委常委会班子成员和党员副市长就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带头到联系村开展了宣讲,在营造氛围的同时,积极争取群众的支持。在培养计划开展过程中,采取了“能人办基地、基地育能人”的模式,用身边典型教育身边人,不仅收到了实效,还形成了农村人才的良性循环,有效激活了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责编:舒小铃) 
编辑:夏若云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