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家庭能人在身边
2017-03-06 16:51来源:四川党的建设
本刊实习记者 王泽方

到2019年,基本实现有劳动力的家庭有1名以上“农村家庭能人”,是内江市培养计划的目标。着眼于现实基础条件等,内江市采取了分期分批培养的方法。2017年,各地从建台账开始,找出能人,筛选准能人。先期筛选培养的能人中,有的已经取得不小成就,远近闻名;有的还属于准能人,事业刚刚起步,正期待通过能人培养计划有大作为;有的虽然看似平凡,但却用自己的肩膀,有力地撑起了幸福的家。

全村年产生姜2万吨,年产值1亿元以上。早在2009年,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就对威远县新店镇民富村的生姜种植进行过报道。带领全村取得如此傲人成绩的,就是被称为生姜“大王”的民富村党支部书记李海斌。

10多年前,为了给自己和全村人谋一个好出路,李海斌到处学习生姜种植,掌握了行业内领先的“锅炉姜”种植技术。学成归来后,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锅炉姜”种植中,历经波折后终于取得了成功。

在李海斌的带领下,现在全村80%以上的村民都在种植生姜,村里的土地不够用,村民就流转了周边村的土地,大力发展生姜种植。

一个能人带动一个村子、改变一个村子,这话用在李海斌身上,一点都不为过。

“漂亮房子算什么哦,我们村一家有两辆车以上的都很多。”村民刘红是李海斌教会的生姜种植户之一,她今年种了20多亩生姜,按照往年的行情,收入将非常可观。
李海斌带领大家种植生姜,除了提高收入之外,全村的风气、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大家都忙着种姜,哪有时间打牌。我们还成立了微信群,一有时间大家就在群里交流种植技术、行情,充实得很。”刘红自豪地说。

做个快乐的店小二

在石板村村委会办公室里,潘志强正忙着帮村民们办理快递收发、发布农产品信息等业务。

潘志强以前在甘肃做汽修工,去年孩子出生后他就回来了。但“回来之后一时间真不知道做什么好。”人年轻、有干劲,潘志强被村党支部选为家庭能人培养对象。

“在‘农民夜校’参加了六七次培训之后,我在老师的帮助下开了一家农村淘宝服务站,成为淘宝网店小二。”说到自己的事业,潘志强打开了话匣子,“现在才不到五个月的时间,我已经帮村民们发布了一千多个订单,营业额接近10万元,在服务站还能帮村民们交话费、找工作、收发快递,前几天我就帮朋友找到了一个电子厂的工作。”

“‘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帮我找到了一个创业的平台,也是对我自己的考验,不仅给乡亲们提供了生活上的便利,也为我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做店小二这条路走对了。”潘志强高兴地说。

持家能人把日子越过越好

今年44岁的曾智英是岗石村的一名普通村民。2014年,曾智英家里发生了一件让她至今难忘的事情。在公公患上结核病的时候,婆婆又突发意外不幸去世,家里的三兄弟在关键时刻都拿不出主意。为了让婆婆安息,曾智英不顾哥嫂说闲话,挑起了安葬婆婆的重担。”筹钱物安排好婆婆的后事之后,她又为了公公的病到处奔波,在曾智英的悉心照顾下,公公的病终于有了好转。

“我们既需要致富能人,也需要持家能人。所谓持家,就是让你的家庭整洁、和睦、富有生机。曾智英勤勤恳恳,用善良和勤劳撑起了一个家,不容易。”银山镇农业园区党委书记郑桂华说。

前不久,曾智英被推荐到“农民夜校”参加农村家庭能人培训,学习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现在和丈夫建起了50亩的家庭农场,收入逐渐提高,日子越过越好。

回来创业了“穷帽”甩掉了

兴家村三组的余丛江家有4口人,奶奶80多岁体弱多病,父亲患有眼疾干活不便,母亲常年操劳身体虚弱,余丛江自己尽管是大学生,但四处打工也挣不了多少钱。当村里人都住上楼房时,余丛江家还是住的烂瓦房,一家人完全找不到改变的出路。

“大学生有文化掌握技术快,要是能帮一把让他回乡创业,这个家不就会好起来吗?”兴家村党支部把余丛江列入家庭能人培养计划,反复劝说他回乡创业。

去年,回到家乡的余丛江在村党支部协助下流转了近30亩土地建大棚,种植蔬菜和牛奶草莓等。

不懂技术,支部书记夏虹就带着他到农林局向技术人员咨询。现在“农民夜校”开到了村里,余丛江每次都去认真听课,种植技术有了很大提升。
一个能人撑起一个家。回村一年多,余丛江家修起了崭新的两层小楼,还买了一辆车,戴了多年的“穷帽”终于甩掉了。

(责编:舒小铃)  

编辑:夏若云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