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桃花沟里好乡风
2017-03-06 16:50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村规民约引导群众崇德向善、移风易俗

本刊记者 冯雅可

申沟村桃花节迎客来

曾经被人们戏称为“双溪谷子打不出粮食,有女不嫁双溪汉”的穷山村,随着白凤桃产业的培育及乡村旅游的发展,如今已经变成“田里种上摇钱树,出门走上水泥路,回家住上小别墅”的小康村。

村民腰包鼓了,精神更有了寄托。近年来,汉源县双溪乡申沟村把规范完善村规民约作为推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引导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和村民移风易俗、勤俭持家等,通过推荐评选身边的“文明典型”和“致富能手”,营造出了乡村道德文明的良好风尚。
  
 
申沟村桃花盛景
山沟里的“万元村”

2月22日,记者走进申沟村,一排排白墙灰瓦的民居整齐素雅,屋前的小菜园生机盎然,宽敞洁净的村道蜿蜒而上,沿途看不到一点垃圾。春寒料峭,只有零星的游人在悠闲地感受着这里的田园生活。

“3月23日,一年一度的桃花节开幕,到时候这里就热闹咯!”申沟村村党支部书记杨俊清径直走到自家桃园查看花骨朵的长势。以他多年的种植经验判断,如今枯枝遍山、清冷萧瑟的小山村,待到桃花节开幕日,将桃花遍野、美景如画、游人如织。

杨俊清说,过去的申沟村是传统的农业村,由于这里海拔高,到处是乱石,加上风大、缺水,土地十分贫瘠,粮食没有多少收成,村民很贫穷。这几年,村子通过灾后恢复重建和实施脱贫攻坚行动,壮大了产业基地,完善了基础设施,改变了村容村貌,并大力发展起了乡村旅游。

特别是申沟村村“两委”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按团结、民主、务实的工作方法,支部带头发展产业,支部对村民产业发展实行“一对一”定点帮扶,帮技术、帮销售,引领村民脱贫致富。

如今,申沟村已是汉源出名的“白凤脆桃”生产基地,有“千亩果园”之美誉,全村年产白凤桃600万公斤,年销售收入1800余万元;同时发展大樱桃500余亩,年产大樱桃10万公斤,?年销售收入200余万元。

2012年,申沟村开办了第一届桃花节。从“山沟深处无人知”到“桃花源里众人晓”,申沟村花了五年时间。卖花、卖景、卖果,申沟村的“一树三卖”已然形成了品牌。2016年桃花节期间,申沟村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同年,这个面积10平方公里,共有7个村民小组、424户、1546人的小山村,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3万元,户均乡村旅游收入近5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万元村”,更成为远近闻名的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四位一体”乡村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 

村规村约随处可见

物质富也要精神富

若不是记者亲眼所见,很难相信一个小山村的房前屋后能做到如此整洁。在申沟村,家家户户门前的小院坝被打扫得一尘不染,就连屋后的土沟里也见不到乱七八糟的杂物。村民们将垃圾、杂物归置在一户一个的大垃圾桶里,第二天早上九点再由垃圾车集中收走,周而复始。

“这些年,村子的巨变不仅在于物质上的丰厚,更在于村民精神上的富足。”村民汪国华感慨无比。曾经有一段时间,村民收入多了,村里各项设施完善了,幸福指数高了,村民物质生活富裕了,却忽略了精神世界。村里损坏公物的情况时有发生,邻里吵闹依旧存在。村民们开始反思:村子的良性发展要有规矩,村里的事情大家要关心,生产生活要养成好习惯,必须制订村规民约。

村规民约要列入哪些内容?大家应该怎样遵守?经过全体村民的积极参与,涉及村民生产生活、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孝敬父母、邻里和睦等方面的内容全部都囊括在村规民约里。村里还通过快板传唱、张贴树牌等形式,让村民对村规民约熟记于心,并相互督促遵守。

现在,村规民约人人知晓、户户遵守,村民们致富的劲头更足,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就拿汪国华经营的“香约桃花缘”农家乐来说,任何游客需要停车、如厕,无论是否在他家消费,他都会热情接待、免费提供使用。“你随处走,每家人都是这样做的。” 

“无论是游客还是收购商来买桃子,我们都坚持保质保量。特别是网络销售,我们更要实货实销,体现诚信。”申沟村村主任申立健介绍,村委会特意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制定诚信经营制度,严禁宰客行为发生。近年来,全村接待游客达百万人次,无一投诉。

据了解, 申沟村村委会还定期开办“农民夜校”,组织村民学习农业技术、法律法规知识,加强文化科学知识、实用技术培训,让村民自觉抵制好吃懒做、大操大办、家族派别、不赡养老人等不良风气。每年开展“五好家庭”“好女婿、好媳妇”“文明家庭”“遵纪守法户”“道德模范户”“拾金不昧好人”等评比活动,形成“爱党、爱国、尊老爱幼、互帮互助、自力更生”等文明新风。

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习惯,是村民们获得更高幸福指数的具体体现,也是吸引各方游客的关键所在。今天的这些变化,得益于村民们积极倡导制订的村规民约的约束指引。如今,申沟村正谋划更美好的前程,将原有的民宅、院落进行改造,发展民宿和乡村旅游,把乡风民风之美融入思想,让乡村真正成为令人向往之地。(责编:陈晖) 


编辑:黄薇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