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深山坚守33年 只为山里娃走出大山—记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周福英
2017-03-06 15:02
郭晓娟 申洪雁

从宜宾市江安县城出发,驱车60多公里,沿着蜿蜒崎岖的盘山公路往上爬,便来到群山环绕的大山深处,江安县最偏远的学校——仁和乡佛耳岩学校来龙村小便坐落其中。今年52岁的周福英老师从1984年高中毕业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在这里教书,至今已近33年。

▏坚守 为了无数人的希望▕

2月21日,初春的天气仍有些微寒,但坐落在大山坡顶的来龙村小却生机勃勃。正值上课时分,干净整洁的校园里,传来朗朗读书声。

“7个千,4个百和3个一组成的数写作什么?”二年级的教室里,周福英正在为21个学生上数学课,简明扼要的讲解,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在这所简陋的学校里,有200多个学生9名老师,每个老师带1个班,从一年级一直教到六年级。老师们都是“全科”教师,一个老师要教孩子们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美术等多个科目。由于山高路陡,周边很多孩子到来龙村小上学都需走1小时左右的路,自然无法到更远的仁和乡完小读书,所以这个村小的存在十分重要。

地势偏远、条件艰苦,许多教师不愿前来,或者待一阵就离开。唯有周福英在这里一待就是33年。“我很理解同事们的选择,但我不能离开,因为是这片土地养育了我。”目睹了山里人吃尽没文化的苦头,土生土长于此的周福英决心让更多农村娃读上书、走出去。

▏不舍 学生的眼泪将她挽留▕

1984年,周福英第一次迈上三尺讲台时才19岁,从江安县中学高中毕业的她,成了来龙村小学的一名代课老师。代课教师,这就意味着她随时都有可能失去这份工作。然而,她还是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因为做教师这个梦想早在她年幼时就在心里生根发芽了。

代课老师工资不高,周福英一家人的日子始终过得清贫。为了增加收入,她的丈夫放弃了医生的职业,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最艰难的是儿子出生后的那段日子,为了不落下一堂课,她只好背着儿子上课。

2000年,因为教育政策的变化,周福英下岗了。她不得不外出打工,每月挣的工资反倒比当代课老师多一倍。然而,她始终放不下家乡的孩子们。一次她回乡探望时,听说周福英回来了,那些她曾经教过的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来到她家,哭着恳求她留下来。

周福英舍不得孩子们,更不忍孩子们的学习受到影响,毅然辞去了外地的工作,重返课堂。“我不能辜负了乡亲们的信任,为了大山里的孩子,我愿意留下。”

那年年底,周福英参加教师公招,终于成了来龙村小的一名公办老师,在三尺讲台上一站,至今又是17年。

▏满足 期待留住更多老师▕

从来龙村小到江安县城,要先花20元坐摩托车到泸州合面镇,再花20元坐摩托车到江安马桥,再花8元转大巴车……所以周福英很少进城,上次到县城里还是为了批阅六年级的毕业试卷。

就是在这个闭塞的小山村,周福英的生活日复一日:

她每天要在家和学校间来回走4趟山路,每周要上23节课;放学后要家访、辅导学生作业,还要给孩子们补课;学校及周边没有网络,手机大多数时候信号不稳定,她难得与在外打工的丈夫通上一次电话;家里有患冠心病、肺气肿的老母亲和有智力障碍的弟弟要照顾……

工作、生活都不轻松,但周福英却打心眼里满足。“现在我们的待遇也不错,一个月能拿到近3000元工资,在农村已经很好了。”周福英说,乡亲们很尊敬她,把她当亲人,经常做了好吃的都要给她端上一份。更让周福英欣慰的是,学校里大多是留守儿童,孩子们把周福英当成自己的母亲一般,向她敞开心扉说心里话。

2015年3月,学校建起了食堂和教师周转房。“如今学校条件改善了,学生们中午能吃上热乎饭了。外地老师到这里教书,吃住也都解决了,过段时间学校还将通宽带,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老师愿意留下来。”

▏承诺 教良心书守护山里娃▕

在孩子们的眼中,周福英既是严师也是慈母。班上有个女学生一直跟着奶奶生活,前年,她家的房屋因为年久失修垮塌了。在外打工的父母闻讯回到家乡,正为该把女儿安顿在何处发愁时,周福英主动找到他们,“你要是觉得我家还可以,就让你女儿到我家住吧!我既可以照顾她,还可以辅导她作业。”就这样,这名女学生在周福英家住了一年。

“在学习上对我们要求很严,在生活上对我们很照顾。无论哪个学生病了,周老师都会带着到10多公里外的镇上去看病。”“周老师教我们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从小养成好习惯”……二年级教室里,孩子们争先恐后诉说着周老师的好。

在周福英近33年的乡村教师生涯里,她从未请过一天病假或事假,即使生病也靠吃药扛着。因为她知道,一旦她缺课了,没有老师顶替,孩子们的功课就得落下。“教书是个良心活,我只想把课上好,把学生教好。”周福英说,她会一直坚守在这所大山里的学校,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作者单位:郭晓娟/宜宾新闻网;申洪雁/江安县委宣传部) (责编:冯雅可) 
编辑:汪伦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