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综合报道
乡村旅游 促农增收
2017-02-21 15:17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以人文情怀浓郁、生态环境优美、乡风民风淳朴为主要特色的乡村旅游,已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闫金强 四川党建全媒体记者 冯雅可

游人在宝箴塞陈览厅观看拍摄基地剧照 图/冯雅可

正月初三,午饭后,随着饭桌团聚的告一段落,被誉为“全国罕有·蜀中一绝”的武胜宝箴塞,人气愈发高涨起来。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前往这个武胜最早的国家4A级景区一探究竟。 

与此同时,距离景区停车场不远处的“川味堂”农家乐,刚结束了30桌的觥筹交错。既是主厨又是老板的韩乐平总算有了喘息的空当。累归累,但跟以前替别人打工不一样,他现在经营的是自己的人生,值得。

“大家辛苦了,收拾好中午的,晚上只有10桌了。”过年这段时间,“川味堂”每天都要接待好几十桌客人,正在清洗盘子的王云英明白,接的活越多,老板开的工资也就越高,想到家里老母亲的药钱,她动作又麻利了些。

无论是王云英,还是韩乐平,他们人生的转机都源于宝箴塞旅游区的开发。在武胜,像他们这样尝到乡村旅游甜头的受益者不计其数。  

宝箴塞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核心景区效果图

»家门口的“旅游饭”

宝箴塞位于武胜县宝箴塞镇方家沟村。说它是军事要塞,有点不甚严谨;说它是地主庄园,它却有巧妙的防御设施。介于两者之间的属性,让宝箴塞既有典雅的江南名居风格,又有独特的军事价值。2006年,宝箴塞被国务院审批并获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1月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同年11月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景区打造前,村里人都外出打工挣钱了,留下来的就种粮食糊口。”宝箴塞旅游区管委会工作人员李治营见证了方家沟村的改变,“乡村旅游的发展,对旅游区附近的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助农增收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与经济下行呈‘L’形走势相比,旅游业的斜线上升趋势,证明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旅游业对抵御经济下行压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宝箴塞旅游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聂涛认为,以休闲、观光、体验等为主题的旅游业,其发展模式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与广安市委、市政府“加快迈入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快车道”和武胜县委、县政府“经济强县、宜人武胜”的发展理念一脉相承。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尤其是2013年至2015年间,宝箴塞旅游区的门票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7%、63.8%、40.8%。随着宝箴塞旅游区规模的日益扩大,建设项目的逐渐完善,旅游人气的聚集,方家沟村返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更多村民因地制宜,找到了新的生财之道:开农家乐,租赁观光车,摆小食摊,卖纪念品……家门口挣钱的日子轻松惬意。

目前,宝箴塞影视拍摄基地已打造完毕,荷塘湿地公园、民宿客栈、精品酒店建设项目已启动,污水处理厂、旅游步道、智慧导览系统等项目即将动工。“项目建成后,景区的接待能力和旅游舒适度将大幅提升。”对当地村民来说,这些都意味着更多游客,更多就业机会,更多钞票进账。    

游人在陈览厅观看宝箴塞建筑风格展示 图/冯雅可

»农业生产的转型

近年来,武胜县致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该县“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立足“乡村、古塞、江水”三大优势,构建以县城为中心,沿嘉陵江、国道350线,及白坪—飞龙、龙女湖、太极湖、沿口古镇和宝箴塞旅游区的“一心两带五区”旅游发展格局。

“开了五年养猪场,实际上效益也不是很好,转型开办农家乐之后,这两年效益还非常可观,现在效益翻了几番。”武胜县飞龙镇卢山村“乡村居”农家乐老板陈太平笑着说。陈太平是土生土长的卢山村人,看到周边农民依托白坪—飞龙旅游区的人气挣钱,他毅然关闭了自己的养猪场,转而开办起了农家乐。现在,陈太平的农家乐已经有了2000余平方米的规模,囊括餐饮、住宿、棋牌和垂钓等多个乡村生态游项目。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环境,让他的农家乐生意越来越火爆,陈太平也尝到了转型走乡村旅游产业路的甜头。

随着白坪—飞龙旅游区各个景点日益成熟,相关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生活在旅游区的农民已经告别了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走上了一条多元化的农业发展道路。

据了解,武胜县立足当地农村农业发展形势,加快农业“接二连三”的产业融合,促进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和乡村旅游,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2016年,武胜县共实现旅游收入49.4亿元,同比增长26.05%;实现农业增加值38.2亿元,同比增长2.8%;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96元,增长9.6%。宝箴塞和白坪—飞龙旅游区周边农民通过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乡村旅游相关农业产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县平均水平。

“十三五”期间,武胜还将加快培育农民增收新型业态,致力于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农村电子商务、农村养老服务、农村文化创意等五大新兴新型产业,不断推动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   
   
记者手记:
如果没有宝箴塞,王云英还守着家里的玉米地,为凑点药钱焦头烂额;韩乐平还在重庆一家小餐馆里,当着憋屈的厨子;如果没有白坪—飞龙旅游区,陈太平还是一名猪倌,辛劳穿梭在圈舍间。
如今,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注入了市场化理念,农民回归乡村依托旅游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以前“靠天吃饭”,如今“靠风景吃饭”,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新兴旅游模式。顺势而为,在政府主导下,传统农民的命运在农业转型发展中有了新的构建。(作者单位:闫金强/广安日报社)(责编:刘艳梅)

编辑:黄薇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