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综合报道
陈家岭到马家梁: 22公里、30分钟、十年
2017-02-21 15:08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在部分群众无法依靠自身住上舒适房子时,棚户区改造这个重大的民生工程给了他们无限希望……

文/图四川党建全媒体记者 陈荟竹

陈家岭矿区

棚户区改造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旺苍县在棚户区改造工作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好做法。旺苍县曾因煤而兴,近年来步入产业转型期,全县煤炭产业陷入阵痛,煤矿工人也在这一浪潮中沉浮不定,煤矿棚户区成为旺苍县必须抹去的一道时代疤痕。

2010年以来,旺苍县累计实施棚改项目26个,涉及9060户,累计开工70.45万平方米,已安置还房7288套,货币化安置268户,完成投资15.41亿元。其中,马家梁煤矿棚户区改造项目总投资达3.8亿元,新建住宅17.32万平方米,为全省单体面积最大的棚改项目。

今年初,记者走进旺苍县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里的陈家岭煤矿,走进马家梁的棚改新居,看看现在发生的美好变化。
  
»走进陈家岭

正月初五,冬日的寒气再次袭来,上午还明媚的太阳藏进厚厚的云层,天气阴沉。我正坐在车上冷得直哆嗦,父亲告诉我,陈家岭到了。

这是我第一次到陈家岭,“欢迎来到陈家岭”的老牌子立在路边,绕过牌子站在小山坡上往下看,近处是田地,几栋两层的农家小楼或新或旧。顺着干涸的河道往远看,立着好几栋砖红的老楼房,再往里则是被煤烟熏得黢黑的砖瓦平房,顺着山腰往上蔓延,年数颇久,听陈家岭的老人们讲,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老房子了,都是矿上给修的宿舍。

陈家岭是一个老煤矿区,上世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时候建成,2001年实施政策性关破。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的老家就有人在陈家岭煤矿工作,令人十分艳羡,当时不少人都想方设法把户口迁到煤矿区。2001年陈家岭煤矿关破后重组,大批煤矿职工无奈下岗,年轻的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年老体弱的则留守陈家岭,靠着政府救济过日子,从来不敢买刚上市的菜。用我父亲的话形容:“这一家人就散了。”

父亲的好友田叔叔一家四代人都在陈家岭,他的父亲1958年就来到了这里,煤矿关破前日子尚且平顺,关破后田叔叔则用了“不堪回首”这个词来形容,除了各奔东西的彷徨无助外,当地的人居条件也不好,一直缺水,直到现在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其他的公共设施也迅速老化而少有维修。

有学者曾感叹:“他们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激情岁月里,将青春献给了建设事业。多年以来,他们一家两三代甚至四代居住在低矮阴暗、简陋危旧的棚户区,想起来真觉得愧疚。”

但与此同时,改变已在另一个地方悄然发生。
  

马家梁棚改项目新居

»嬗变之地马家梁

马家梁距离陈家岭22公里,开车不过30分钟。据了解,2011年旺苍县委、县政府首次提出陈家岭煤矿棚户区改造,2012年正式启动,此时距离陈家岭煤矿关破已有十年。出于陈家岭地理位置偏僻的实际考量,陈家岭煤矿棚户区改造并没有选择原址重建,而是易地搬迁,统一安置在距离县城城区不过两公里的马家梁,用远低于市价的1400元/平方米的价格就能买到。

如果不提“马家梁”这个接地气的名字,这个地方更像是一个拥有“高大上”名字的现代住宅小区,整齐规划的小楼沿着山梁层层排列,有单独规划的健身器材。出了小区门就是旺苍县数一数二的好中学——七一中学。再多走几步就是县中医院,还有公交车直接到城区,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我同提着菜篮子准备回家做一桌团圆饭的大娘聊天,一说到小区的方便大娘就止不住地夸:“家里的老年人看病方便,自己儿子孙儿上学方便,进城逛街也方便……”说得喜笑颜开。

小区的篮球场上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在打篮球,我正好路过,拿起相机,刚巧穿着新衣服的小女孩抱着皮球朝我奔过来……“咔嚓”一声画面定格,正是一幅美好的新年图景。

原来的马家梁是什么模样?我不禁回想。最开始不过一片山梁一地黄土,如今却让我惊叹不已:“什么时候咱们县修了这么一个好小区?”父亲半鄙视半自豪地反问:“这你都不知道?”让我只能感叹年轻人如我,也已经跟不上家乡的发展。
  
»团团圆圆过大年

大年三十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但每年这个时候仍然有人没能回家。土生土长的陈家岭人王叔说起前些年没有回家过年的日子,有些叹息:“矿一倒整个家都散了,各奔东西到处打工,没挣到钱不敢回来,兜里的钱还不够让家里人住上新房子,心里愧疚。”

但是今年不一样了。尽管存款不多,但刚好能买下马家梁的安置房,剩下的钱也够得上装修费用。去年底马家梁的房子已经装修完成,王叔一家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我问王叔:“感觉怎么样?”王叔说:“像是参加了电视上才能看到的圆梦节目。”

王叔的经历是整个棚改工程带来改变的一个缩影,马家梁煤矿棚户区改造项目带来的不仅是一栋栋崭新的房屋,更圆了广大群众的团圆梦。从家散了到家圆了,这一步从地图上来看不过是22公里,30分钟车程,陈家岭人走了十年,终于到达幸福的终点。
  
记者手记:
棚户区改造是家的回归和再生。
当我们习惯了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流动,不经意间从城市回归乡村的浪潮已然开始。乡村越来越好,家乡越来越好,从古至今绵延在血脉中的家的认同驱使着我们回去看看,看山清水秀,看河堤杨柳,看大街上的笑颜,看正月里的焰火……
一年时间没有回去,春节时候回家,除了多年不变的米粉店、麻辣烫店,隐约间未来的蓝图已经绘就,光明煤业棚户区改造,教育局片区棚户区改造,石材园区项目……这个曾经因煤而兴,也曾陷入低谷的小城即将迎来它的二次绽放。

编辑:黄薇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