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第一书记“绰号”多 ——记宜宾脱贫攻坚中的那些人和事
2017-01-24 15:52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导读:扶贫工作是全省的重中之重,虽然扶贫干部面临的困难多、压力大,但他们以乐观的精神、踏实的作风,引领群众走向致富路。其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干事先锋,这从群众对他们带有喜爱的“绰号”中可见一斑。

段晓娟 本刊特约记者 王黎

2017年1月初,这个冬天不太冷。

宜宾县商州镇同罗村,宜宾日报社选派的第一书记刘路正在与贫困户刘太林聊家常。

 “这次鸡还争气哈,鸡蛋比上一次你来收的时候大些,价格一样,安逸撒。”刚从鸡圈里收了一大篮子土鸡蛋的老刘开起玩笑说。“安逸安逸,我正在想着咋个把村里的这些土特产打捆销售,更卖得起价钱。”刘路说。

别小看这些土鸡蛋,老刘家就是靠养鸡摘掉了贫困帽子。

商州距离宜宾市区100多公里,车程3个多小时。“记者书记”刘路刚到商州,最发愁的是这里的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他们穷惯了不思进取,而现在,他们个个养鸡养猪养鸭上了瘾。”

脱贫攻坚之路步伐铿锵,宜宾那些可爱的第一书记让贫困村焕发出勃勃生机。2016年,宜宾脱贫人口6.13万人、贫困村退出75个。

“跑男”书记花样多

屏山县驻村帮扶“五个一”,即每个贫困村有一名县领导联系、一个帮扶单位、一个驻村工作组、一名第一书记、一名农技员。同时组建了78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组,分别由33名在职县领导担任组长、选派330名干部驻村开展帮扶工作。

2015年8月,宜宾市公安局干警刘凯到屏山县屏边彝族乡林场村担任第一书记。三个月“沉下来”走村串户,刘凯找到了制约村里产业发展脱贫的瓶颈——路。

一个月的“走出去”,刘凯和驻村工作组以及村支“两委”班子成员频繁跑市县两级帮扶单位,争取资金,协调修路。2015年11月11日,林场村开始修建公路,村民们高兴得像过年一样。

看着村民为了茶叶、黑山羊、跑山鸡的销路犯愁,刘凯找到“互联网+生态”销售模式。很快,“彝林人家”微信公众号和微商平台开通了。开业第一周,林场村销售黑山羊4头,土鸡22只,销售金额7000多元。

刘凯走村入户、跑县进市,为了村里的事四处奔波,被戏称为“跑男”书记。这位“奔跑的兄弟”为屏山脱贫攻坚之路带来了“阳光效益”。

“镀金”胖子“三把火”

兴文县德应村第一书记罗珊驻村做的第一件事就让村民们啧啧称奇——这个村民眼中前来“镀金”的胖子,把村里的老支书艾泽培“走趴了”!

原来,在当天的走访中,他俩从早上9点一直走到下午3点,本想考验罗珊的艾泽培反而“自讨了苦吃”,把脚走软了,最后两人随便凑合了一顿午饭。“是个干实事的!”虽然“陪走”了一天,但艾泽培心里偷着乐。

一户一户走,一点一点记。这看似笨办法,但对初来乍到的罗珊来说,就是好办法。

“扶贫先壮志!我们德应村需要的是啥子?不是资金、不是项目,而是笨鸟精神。”罗珊说,德应要敢于想在先、试在先、干在先,既要有“愚公”脱贫的踏实苦干,更要有“智公”驱贫的创新巧干,走可持续的扶贫攻坚之路。

志气怎么来?士气怎么提?按村民的话来说,“罗书记烧了‘三把火’,把人心烧热和了!”

第一把火“烧”机制。村支部与兴文县政府办支部建联合党总支,整合了各方力量,健全了工作机制,帮扶效果更好。

第二把火“烧”自己。作为联合党总支书记和第一书记,罗珊“大胆”亮出了自己的“三不”工作原则:主导不主宰,主导不包揽,主导不偷懒。“大家向我看齐,请严格监督我。”罗珊说。

第三把火“烧”干部。这把火里头,罗珊唱起了“黑脸”。面对屡次推诿工作的干部,平时和气的他动了真火。“不想干的可以写申请,我们按程序批。”随后几个月里,他陆续发展了3名后备人才,4名入党积极分子,一举“烧”出了干部的危机意识和干事热情。

目前德应村已经确定了蚕桑、水果、苗圃、烤烟等主导产业,在建设和带动效应上初见成效。

“浙江”书记说“长宁话”  

王锋,是长宁县硐底镇七坝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要在七坝村见到王锋不是件难事,虽然当第一书记的时间不长,但村里人已能数得出王锋做的一些实事。“多亏了王书记帮我协调贷款,不然的话我这房子是修不起来的。”七坝村2组村民邓世均逢人便介绍自己即将竣工的新房。

看起来这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没人知道王锋为做好这件“小事”作了多少努力。

王锋是浙江人,2009年8月,大学毕业的他来到长宁做一名西部志愿者,2012年,王锋又以选调生的身份扎根长宁。

2016年9月,长宁县选派21名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到基层,经科局的王锋便是其中之一。

没有一天耽误,王锋便投入到七坝村村情的调研中,可一个外地人,操着普通话怎么能和群众真正心连心?“以前在县城工作的时候可以说普通话,可现在不行,老百姓基本不懂普通话。”于是,王锋在七坝村的工作,从学习地道的长宁话开始。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在村“两委”成员的耐心带领下,王锋的长宁话过了“四级”,基本可以和老百姓面对面顺利沟通,甚至在村民代表大会上也能顺利应对。

有了顺利的交流,王锋的日记本上内容逐渐增多:

今天喝了吴显明家的山泉水,杯子不卫生,但是水清甜;帮陈秀峰老人收了包谷,包谷不值钱,但是这是她的全部收成;给陈西林老伴按摩理疗,给杨兴玉老人协调过电线杆安装,给一级残疾人杨丙科县城申请轮椅……

第一书记每天遇到的人和事,真实也朴实。

七坝村村支“两委”班子寄希望于上级能够拨款重建村级阵地,然后再安装组织部门配备的电视、电脑。王锋得知后做通了他们的工作:与其盲目等待,不如改变观念。

时光飞逝,七坝村村级阵地在悄悄地发生改变:更换了防盗门,通无线网了,有了远程电视,能用电脑了,通过帮扶单位协调支持,又有了打印机、扫描仪,甚至还可以通过监控开展小型视频会议。七坝村也率先建立了村级扶贫教育奖励基金,为当年考取大学的本科生每人奖励500元,钱虽然少,但暖人心。党务、村务也进一步公开了,村民对村委更加信任了,也为后续的产业发展赢得了民心。

一年又一年,宜宾贫困村贫困户悄然发生改变。“记者书记”“跑男书记”“镀金胖子书记”“浙江书记”……第一书记们留给贫困户的记忆,除了由穷到富的变化,还有那些生动的“绰号”,那是他们之间的默契和温馨以及“典故”。 (作者单位:宜宾日报社)(责编:周文波)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