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其他
依托西部最美丘陵 南充争创全国休闲农业样板
2016-12-06 17:01来源:四川新闻网
说起南充的旅游特征,我们就会想到“嘉陵江畔最柔美的记忆”。随着南充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打造“全国休闲农业样板”名片,“嘉陵江畔最柔美的记忆”将有一个更为具体的承载体:西部最美丘陵乡村旅游中心。南充正谱写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故事。

朱德故里景区

景区带动乡村旅游,乡村也变景区

朱德故里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12个重点红色景区、30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之一。11月4日,朱德故里景区获得国家旅游局授牌,正式升级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为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朱德故里提质增效,大大丰富了景区的游览体验,还带动了周边乡村的旅游业发展。仪陇县马鞍镇琳琅村、玉兰村等依托朱德故里景区发展“农家乐”,经营户年人均收入万余元。距朱德故里景区有3公里远的马鞍镇险岩村,全村遍植桃树变为“世外桃源”,成为朱德故里景区的后花园。朱德故里景区带动周边乡村成为游客采果游玩的乡村旅游点,使农户们脱贫致富。

据统计,自2006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来,朱德故里景区帮助景区1.1万户、3.34万人脱贫,带动仪陇县4.3万户、15.1万人脱贫。其中核心景区村民年人均纯收入12051元,10年来翻了6.6倍。

朱德故里与周边乡村共繁荣,已经成为南充“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发展的又一典型案例。据南充旅游局副局长赵亮介绍,南充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除了“景区带动型”,还有乡村旅游型、旅游商品型,下细分为景区承载型、城市依托型、农业观光型、民俗特色型、康复保健型、新农村建设型、农业产业化型等七大模式。南充现已建成乡村旅游景区3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区)3个,乡村旅游示范乡(镇)14个、示范村27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23个、示范村64个。

游客到险岩村采桃

布局产业生态,保护自然生态

南充乡村旅游的七大发展模式,旨在为乡村旅游布局产业生态环境,实现客流滚动、资源流通、协同发展,由此帮助乡村变景区,让村民可以参与到全域旅游中来。

围绕花果采摘、民俗体验、休闲度假,南充的高坪区、顺庆区、嘉陵区依托市区的影响力,发展出系列农家乐和鲜果采摘园。在顺庆区西山风景区附近,方圆不足一公里的山脚下,“农家乐”经营户如星星点灯般,鼎盛的时候多达200多户,在旺季旅游接待都需提前预约。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南充在布局产业生态的同时,也注重对乡村自然生态的保护,根据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南部县升钟镇依托升钟湖开创“渔家乐”经营模式,四龙乡将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结合形成莲花博览园。南部县的莲花节已经成了当地的旅游品牌。目前南部县已入围四川林业产业重点县名单。

南部县莲花博览园

西充县则走生态农业路线,以有机作物的种植为基础,发展农业观光体验旅游,正在争创“中国西部现代农业公园”和“中国有机食品第一县”。

营山县凭借望龙湖村70%的森林覆盖率推出望龙湖森林公园,以玉帝新村为核心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形成了绿色生态、环境幽美的特色农庄。

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的蓬安县,也正以相如故城、周子古镇等古镇古建为基础,将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结合,深度开发“百牛渡江”生态奇观,优化提升高庙花谷等景点,发展特色旅游名镇名村。蓬安县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嘉陵江畔的大美“公园”。

通过对保护乡村自然生态、布局产业生态,南充为乡村旅游注入发展动力,让每个区县都有拿得出手的旅游名片。

蓬安县“百牛渡江”

乡村旅游“挂星”经营,打造西部乡村旅游目的地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南充乡村旅游形成了可观的规模。据统计,在2015年,南充乡村旅游接待游客已达1368万人次,同比增31%;乡村旅游总收入65.2亿元,同比增长35.5%,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20.8%。

为精心编织“嘉陵江畔最美的记忆”,打造“西部最美丘陵乡村旅游中心”,南充正在推动乡村旅游进行升级改造。

为让乡村旅游实现民俗化、产业化、标准化这些目标,南充推进地方特色节庆的举办,为乡村旅游注入更多民俗文化;推进乡村旅游景区创A级旅游景区,培育乡村旅游度假区;并且促进乡村旅游经营实体“挂星”经营,打造精品特色乡村旅游经营点。 


3A级乡村旅游景区金凤山村

目前南充已有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203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乡村酒店19家。今年7月,为推动南充乡村旅游发展再上新台阶,南充旅游标准评定委员会又向省旅产领办申报了一批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精品村寨和精品特色乡村旅游经营点。

到2020年,南充将创建乡村旅游A级景区20个、“乡村旅游型”旅游扶贫示范项目10个,培养75名乡村旅游带头人,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休闲农业年收入达到80亿元,力争成为西部乡村旅游目的地和全国休闲农业样板。
编辑:汪伦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