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追寻文化的根 ——记四川历史名人研究及文化传承
2016-12-01 15:48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城市版
文  彭纳

巴蜀之地,从先秦过往穿越历代至今,有过金戈铁马的峥嵘、有过历史更迭的动荡、有过繁花似锦的昌盛,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洗涤,独特的文化风貌和厚重的历史共同雕琢出如今的“天府之国”。

在往昔岁月之中,许多名人志士都曾在巴蜀大地上留下过自己的足迹。我们曾跟随诗仙李白一起翻越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紧随杜甫“好雨知时节”的春夜一起游览过繁花盛开的锦官城,体味过苏轼“忘却成都来十载”的乡愁……这些名人志士或客居于此,或生长于此,在他们留下的千古绝句、雕栏玉砌之中,古韵四川图徐徐展开。

古韵四川
场景一:

广元嘉陵江畔,江水滚滚而去,一座祀庙沿江而立,这里是国内唯一的武则天祀庙——皇泽寺。皇泽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原名“乌奴寺”,相传是为了纪念李冰父子所建。唐贞观年间,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任利州都督时,武则天就出生于此,后取“皇恩浩荡,泽及故里”之意改名“皇泽寺”。 

除了纪念武则天,寺内还保存着开凿于北魏至明清的6窟、41龛、1203躯皇泽寺摩崖造像及其历代碑刻,与之隔江而望的一段200多米的峭壁之上也是别有洞天。抬眼一望,大大小小、层层叠叠地布满了一个个龛,龛中造型各异的佛像组成了一面千佛崖。

据悉,千佛崖之中佛像的建造始于北魏时期,由工匠历经近1500年逐渐雕刻完善。清咸丰四年(1854年)碑文记载,全崖造像达“一万七千有奇”。在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一半以上造像被毁。现仅存龛窟400多个及大小造像7000余躯。

沿着峭壁仔细观瞻,佛像的造型千变万化,或坐或立、或微笑或闭眼。屹立千年的佛像静静观望着奔流而下的江水,也静静观望着前来拜谒的游人,微笑的眉眼之间仿佛把尘世一眼看穿。

细品两岸佛像,不仅能从中品出历代匠人之高超工艺,还能从千面佛像的雕刻中理出魏晋到明清的文化、艺术脉络。

场景二: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的“狂”让读诗之人内心也狂放起来,游历千山万水就酒吟诗的洒脱也成就了“诗仙”之号。

走进江油市北郊昌明河畔的李白纪念馆,清莲池边的醉仙楼、太白书屋、太白堂等,处处可见诗仙的风采。1962年开建的李白纪念馆,以唐代殿堂式风格为主,纪念馆内无论是馆堂的名称还是景致都与李白息息相关,从这些细节之中,也不难看出大家对诗仙的崇敬。

馆内收藏有历代李白诗集版本、历代名家书画精品等文物资料共计4000余件,元、明、清李白著述版本80部、700册。明清以及近代、当代书画珍品2738件。诗人李白的稀世墨宝、宋碑、李白塑像、匡山太白像、碑刻等数件。还有桃花潭、洗墨池、大石狮、明代的雷鸣堰等文物古迹。

纪念馆中的游人,有带着孩子来学习的,有抱着崇敬来追忆的,在这反复往来之中,相同的是大家对诗仙共同的敬仰。

时光匆匆,新时代的“天府之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迅猛发展,场景中的文化遗产只是四川文化的一角。漫步成都,你可能还能偶遇李颉人故居,看到巴金小学里玩耍的孩童……面对前人留下的丰厚文化和历史遗产,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保护与传承

走进闭馆三年修复后的三苏祠,古朴依旧。三进的宅院之中,北宋大文豪苏辙、苏轼两兄弟的读书声仿佛萦绕耳畔。苏宅两代人,不仅有极高的文学成就,苏辙、苏轼两兄弟更是同时中举,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除此之外,两人在绘画、书法、建筑、军事等领域皆是大家。

后世之人对苏家两代人崇敬有加。据悉,在元代,苏家老宅就改堂为祠,成为了人们追思先贤的圣地。此后历代,有无数学者追寻两位大家生前足迹,研究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作为“三苏文化”的根,三苏祠在研究和传承方面下了大力气。

“保护和利用,是最好的传承”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在谈到对三苏文化传承时给出了这样的见解。短短数字,说来简单,做起来却不易。

与苏家两兄弟大起大落的命运相似,苏家老宅也历经沧桑。明代末年,苏家老宅在战火中被毁,直至康熙4年,当时的知州怀着对三苏的敬仰之情,在苏家原址上模拟重建出了苏宅。这座保有清代风格的建筑群又经过百年,直到2008年、2013年两次地震来袭。地震过后,国家级、省级文物专家、古建筑专家立即奔赴三苏祠,至此,三苏祠闭馆三年,开启了建造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整修。

古建筑的修缮与普通建筑修建有着巨大的区别。在整修之初,“保护”二字就被列为整个工程中的第一大要义。怎样保护这座意义非凡的老宅?专家们提出了“修旧如旧”的理念。此后,老宅的一砖一瓦都被拆解、编码。就这样一寸一寸的勘查,破损的砖瓦、朽坏的木料甚至还有嵌在墙体内的子弹都被清理了出来。修缮中,破损的砖瓦由匠人们比照过去的技法重新烧制。腐朽的梁柱,匠人们则是能够用原木的就用原木,实在不能用的就四处搜寻同材质的旧木补齐。遇到不标准的修缮方式时,一律“推倒重来”。

闭馆修缮的三年之中,对建筑进行修复的同时,三苏祠整体的布局也有重新的规划,如今走进祠堂的园林中,池塘清波荡漾,园林整洁有序。

在古建筑保护和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上,如何传承三苏文化,这也是近些年三苏祠思考的又一个问题。馆长陈仲文介绍说,为了更好地传承三苏文化,在三年闭馆中,他们也新建了三苏纪念馆、增设了文物展览室。在重新开馆时,4007件馆藏文物就一一与大众见面,当时场面可谓盛况空前。除此之外,三苏祠还聚集了一批学者,他们对三苏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上,从馆长展示的课题上可以看出,美食、养生等三苏留下的点滴都在他们涉猎的范围内。

三苏祠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颇具参考价值的案例,10月底,一场关于四川历史名人研究及文化传承的“圆桌会”在成都举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负责同志就四川众多历史名人的研究传承工作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次座谈会上,李白纪念馆、皇泽寺等单位以及各地相关负责人就保护、研究、传承文化遗产达成了共识,并根据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这些研究和传承将继续沉淀、发酵,酝酿出更醇厚的文化,为四川的文化版图拼出更多的精彩。 (责编:张微微) 

编辑:黄薇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