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在脱贫攻坚中奉献青春 ——记达川区堡子镇高家湾村第一书记李景
2016-12-01 15:23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农村版
“木板房来泥巴水,出门依靠两条腿;早吃苞谷晚洋芋,一天三顿难如意。”这句顺口溜曾经是达州市达川区堡子镇高家湾村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2016年初,李景作为年轻干部从省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选派前往该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完善基础设施,为脱贫攻坚“强筋壮骨”
高家湾村村组道路由于年久失修,道路坎坷不平,给群众出行带来不便,特别是给孩子上学带来隐患,也制约了全村经济发展。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李景经达川区交通局立项上报,利用省中心职能职责,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审批,争取到资金200多万元,用于道路整修和硬化。为保证工程质量,李景组织召开了村民大会,征求村民意见,村委会进行公开招标,由村民参与评审。在施工过程中,由村监委会负责检查监督,部分村民同工同劳参与监督。7月底,总里程5.4公里的村组道路整修和硬化如期完工。同时,高家湾村还投入资金70余万元,修建长23米、宽4米的桥梁,将有效地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也开辟了出村的第二通道,实现村级道路联网建设。

解决生活困难,为幸福指数“添砖加瓦”
高家湾村全村劳动力758个,外出务工468人,留守儿童问题亟须解决。李景通过微信平台向社会呼吁,组织社会公益团体到高家湾村春旺小学开展了3次捐赠活动,捐助留守儿童10人,捐助资金约两万元,送去文具、体育用品、图书3批次,约合3万元。李景的妻子也很支持他,常常周末主动到高家湾村和李景一起陪这些孩子讲故事、玩游戏。她跟李景说:“这里一天不脱贫我们就一天不要小孩,这些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我们就是他们的父母,就当提前练习。”
群众事无小事,村里有位老大娘,和邻居因为几平方米的宅基地纠纷一直闹不愉快,严重时多次越级上访。李景坚持多做心理疏导、理顺情绪的工作,多做释疑解惑、排忧解难的工作。在了解到大娘希望养蜂但不太懂技术的困难后,他到县城自掏腰包买了相关书籍送给她,并请来养蜂专家指导养殖。李景的付出获得了大娘的信任,村委会趁热打铁把大娘和邻居两家人聚到一起,签订协议,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发展集体经济,为增收致富“引路导航”
为了更好调动村民的种植结构调整意识,李景邀请了县林业局的相关专家实地指导,科学制定种植方案。李景的妻子在农业学院工作,了解到妻子学校里有一位研究生姜种植的教授,他特地通过妻子牵线邀请到这位专家到村开展技术咨询和指导。
高家湾村地势偏远,贫困户有强烈的脱贫奔康愿望,但是一直以来,缺乏启动资金是大多数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最大瓶颈。一方面,李景积极利用国家扶贫政策,为村上40户贫困户借到了共计20万元的扶贫周转金(每户5000元);另一方面,村委会加大对扶贫产业周转金的监管力度,使周转金能借给真正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同时积极为贫困户作好产业规划指导。高家湾村贫困户李化琼就靠着从村里借到的5000元产业周转金,解决了一直没钱买鸡苗,没法扩大养鸡规模的困难。利用区级产业扶贫周转金,村委会还确立了5户养殖大户,进一步扩大了养殖规模,实现了增产增收。
在全力发展产业的同时,李景还利用微信电商平台,解决产品销路问题。目前他已通过平台销售农副产品3批次,销售额5万余元。
李景说:“扶贫攻坚战是一场持久战,只要沉下心、俯下身,科学谋篇布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这场战役中挥洒热血,奉献青春,就一定能够打赢这场战役!”。

供稿单位:省直机关工委宣传部

本栏责编:陈晖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