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干部论坛
关于加快推进智慧四川建设的思考
2016-11-14 10:17来源:四川党建网
四川省委宣传部 嘉东波 

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一些国家和地区抓住科技革命的难得机遇,实现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快速提升。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四川来讲,既是一次“逆风起飞”的挑战,更是一次“凤凰涅槃”机遇。面对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以知识和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以智慧产业化与产业智慧化为核心内容的大发展、大趋势、大逻辑,作为处于发展关键节点的四川,借此“智慧时代”的契机优化管理流程,优化发展环境,加快迈向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中高端的进程。

一、建设智慧四川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指出,“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四川地处西部,是国家的经济大省、资源大省、科教大省和人口大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更优发展是当前全省的中心任务,“智慧四川”建设在当前显得尤其重要、尤其紧迫。

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中央在新的发展阶段确立的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2015年11月,四川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2016年6月2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四川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当前,四川把全面创新改革作为引领 “十三五”发展的 “一号工程”。“智慧四川”建设就是要构建培育创新力的生态系统,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使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文化创新等相结合,推动发展方式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促进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已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

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支撑。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四川设立自贸试验区,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以及建设内陆开放战略支撑带的要求,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实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这也意味着四川将在国家对外开放中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推动“智慧四川”建设,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规划,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区域创新中心,让四川深度融入国际经济,改变四川身处内陆,经济外向型不强等问题,为四川经济带来新动能,补足经济发展短板,提高自贸试验区的“含金量”。

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环境。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G20杭州峰会通过了《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对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2016年10月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埃森哲公司2016年发布的《数字颠覆:增长倍增器》报告测算,2015年美国数字经济总量已经占GDP的33%,中国数字经济总量占GDP的10.5%。该报告同时预测,数字化程度的优化将在2020年使中国GDP增加3.7%,对应增加5270亿美元;而美国增加2.1%,即4210亿美元。推进“智慧四川”建设,用好我国相继出台的宽带中国、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大数据发展等一系列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重磅政策,将为四川经济营造出热气腾腾的发展场景。

二、建设智慧四川的比较优势

起点发展理论的优势富集效应提出,起点上的微小优势经过关键过程的级数放大会产生更大级别的优势积累,利用超低成本可实现较大发展。建设“智慧四川”,首先就要找准优势,进而用好、用足优势。

天时:风起云涌的改革之“势”。当前,我省承担各个领域的国家及改革试点项目多达120多个。一方面,各项改革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智慧四川”建设可以为改革提供创新的土壤、共享的平台、互联的设施、智能的服务和大数据。另一方面,借改革之势大力推动“智慧四川”建设,打破发展的“路径依赖”和“惯性思维”,按照“创造性破坏”理论,让四川发展“换道”

地利:得天独厚的发展之“基”。用“地点质量”理论来分析,四川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天地为炉、造化为工,亘古千载的山川变迁熔铸了这片美丽富饶的生态沃土。四川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雄厚的产业基础,优良的开放发展环境,广阔的市场腹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0月,四川建成全国首个“全光网省”,实现全省所有城区和农村所有场镇及一类行政村100%光纤覆盖,为建设“智慧四川”打下良好基础。

人和:厚积薄发的科教之“智”。2015年,四川新增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总数达到285个。四川有高等院校109所,“两院”院士59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75万,创新机构、人才、基地均居全国前列。“十二五”期间,四川省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7倍。同期,全省专利申请40多万项,授权22.9万项,累计登记重大科技成果8,155项,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68项。在电子信息领域,四川的军工电子装备、集成电路、软件、信息安全等产业在全国占有相当重要的份量,这些都为“智慧四川”建设提供难得的契机。

三、建设智慧四川的目标原则

建设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等现代技术,搭建政府、市场、社会之间互联互通的数据平台,在保证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通过制度和流程再造,推动政务、商务、服务、急务的数字化、智能化、共享化、个性化,持续提升政府服务能力、社会治理水平和经济发展环境。

建设原则。一是坚持市场化原则。“智慧四川”建设不是电子政务建设,而是创新要素的集成,管理流程的再造,服务模式的更新。汲取我国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经验教训,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基础上,“智慧四川”的方案设计、资金筹集、项目实施、管理运营、维护保养等要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二是坚持生态化原则。制度和数据是“资源四川”建设的两个关键,政府要加强制度设计、制度供给和制度落地,让人人都成为数据的制造者、提供者、使用者和受益者,让物物都是数据的感知体、承载体、储存体、接受体,构建一个数据感知、采集、转化、分析、可视、应用的生态化系统。

三是坚持迭代化原则。“智慧四川”建设是一项开创性工作,目前全国还没有模式和经验借鉴。但机会稍纵即逝,只有按照迭代优化的原则,边试点、边反馈、边改进,不断积累经验。从一定意义上讲,“智慧四川”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级的产品和服务。正因为如此,早动就主动,就能获取溢出效应最大化和持续化,不断孵化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市场和新经济。

四、建设智慧四川的策略路径

“智慧四川”建设要立足四川省情和现实需要,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运用互联网思维,找准发展“痛点”,着力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着力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着力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新格局;着力建立运行平稳、安全高效的经济运行新机制;着力培育高端智能、新兴繁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

建设政策协同支持体系,实现数据“开通开放”。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对人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目前,针对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不足、缺乏统筹规划、政策法规建设滞后等问题,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 号)精神,按照全新目标,全新组织、全新标准、全新流程、全新项目,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跨体制、跨时空开放。要从制度上进一步明确数据共享的范围边界和使用方式,厘清数据管理及共享的义务和权利。建立政府和社会互动的大数据采集形成机制,制定政府数据共享开放目录。通过政务数据公开共享,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主动采集并开放数据。

建设平台资源整合体系,实现技术“互联互认”。随着传感器技术的不断进步,来自各种设备、各个渠道、各种形态的数据不断涌现,呈现出海量、多源、异构、高维等主要特征,也带来“杂而无序”“多而无用”等问题。要强化技术设计和标准协同,实现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存储管理、分析挖掘、可视化等工作,架起从科学数据到科学发现的桥梁,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企业、政府等数据资源和平台设施,注重对现有数据中心及服务器资源的改造利用,建设绿色环保、低成本、高效率、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基础设施和区域性、行业性数据汇聚平台,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投资。

建设智慧生活应用体系,实现服务“利民惠民”。从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出发,在公用事业、市政管理、城乡环境、农村生活、健康医疗、减灾救灾、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文化教育、交通旅游、质量安全、消费维权、社区服务等领域全面推广大数据应用,推动传统公共服务数据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可穿戴设备等数据的汇聚整合,利用大数据洞察民生需求,优化资源配置,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渠道,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城市辐射能力,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促进形成公平普惠、便捷高效的民生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建设四川工业智造体系,实现企业“转型变形”。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兴国之器。经济学研究表明,智能制造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制高点,代表着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和经济结构高级化的趋势。因此,智能制造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竞争的焦点,发达国家以智能制造引领“再工业化”战略,我国则将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当前,四川要坚定工业发展定力,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28号),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逐步实现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的突破,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全流程各环节的应用,分析感知用户需求,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强化工业基础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建设数字经济创新体系,实现动力“提能提效”。有统计显示,未来几年,数字经济在全球经济的占比将达到22.5%,到2020年,将产生超过44ZB(1ZB相当于十万亿亿字节)的数据。正是基于对数字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德国发布“数字战略2025”,英国出台《数字经济战略(2015—2018)》,日本提出建设“超智能社会”,世界银行(WBG)、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组织也对数字经济发展表现出极大关注,密切跟踪发展动向,发布了多项研究报告。为此,四川要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移动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茁壮成长,让其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另一方面,促进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对旧有经济模式颠覆重塑,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推动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挥积极作用。

建设智慧主体成长体系,实现“共生共促”。建设“智慧四川”是一个大战略,需要城市、农村、学校、医院、社区、家庭等同步推进、共同建设,其中的牛鼻子工程就是“智慧城市”的建设。2014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求“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同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任务、保障措施等提出具体要求,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阶段。
编辑:陈艾婧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