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度量大如海 意志坚如钢 ——朱德四次华丽转身的精神品格(上)
2016-11-01 14:47来源:四川党建杂志城市版
文  刘全

朱德同志参加革命近70年,始终不忘初心,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几个历史时期,从农家子弟一路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革命者、总司令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和崇敬。纵观朱德的一生,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成功实现了四次华丽转身,成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经历最全面的伟人,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朱德同志不断前行、屡次成功转身背后的原因,既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的支撑,也有他个人精神品格力量的推动。

红军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同志曾经称赞朱德“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这既是对朱德同志在维护党内团结、促进红军三大主力胜利北上所作贡献的赞扬,更像是对朱德一生精神品格的高度概括。如海度量、如钢意志正是成就朱德四次华丽转身,铸就他传奇一生的原因。

从农民转变为旧民主主义军人

清光绪年间,朱德出生在四川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他便经受了来自清廷、地主的层层剥削和压迫,甚至亲眼目睹了父亲因家中无力抚养而亲手摔死自己妹妹的惨剧,这一切给幼小的朱德心中埋下了抗争的种子,并形成了直面挫折、冷静应对艰难困苦的心态。幼年的朱德进入私塾,受到革新思想的启蒙,初步接触到各派救国救民的思潮,立志要为挽救民族危难贡献力量。

朱德意志坚定,从他小时候读书一事上就能体现。今天,走进仪陇县马鞍镇琳琅村朱家大湾朱德故居,仍可见二楼一方小书桌,书桌紧对的墙壁上开凿了一本书大小的窗洞,窗洞有洞而无窗,这就是朱德小时候看书的地方。为了能找到光线多读书,童年时期的朱德自己动手开凿了他书桌上的这个窗洞,挤出农活、家务之外的时间读书,寻求救国真理。

1906年,朱德在顺庆府中学堂接触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后,进一步坚定了报效祖国的意志。在中学期间,对朱德影响最大的是学校监督张澜先生和教师刘寿川先生。张澜先生是一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经常跟学生宣扬旧中国要亡国灭种了,青年人要牺牲身家性命,去救国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些思想对朱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刘寿川与朱德是同乡,他给朱德介绍了日本明治维新后政治上的改革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情况,还介绍了孙中山在海外的革命活动情况。在与刘寿川的交往中,朱德意识到晚清内忧外患日益严重,青年人应该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担负起拯救天下劳苦大众的历史责任,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应运而生。

在初步比较所学各科目后,11岁的朱德认为学体育可以增强人民体质,推倒日本人污蔑中国人是“东亚病夫”的蔑视。于是朱德于1907年考入了四川省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在体育学堂里他学习了修身、教育、心理、生理、算术、军事教练和器械等许多新课程。期间,朱德接触了同盟会办的《民报》,逐渐看清清政府专制腐败,思想进一步向旧民主主义靠近。朱德计划先从推广体育、增强学生体魄这项基础工作干起,于是在1908年从体育学堂毕业后回到仪陇县,担任仪陇县高等小学堂体育教习。但清廷假立宪的闹剧和本质上的腐败让朱德明白单靠从事体育教育不可能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于是他辞去职务,几经周折于1909年考进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对于这个转变,朱德后来回忆说:“那时我还是一个农民,为了不受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的压迫,就和一些有知识、前进的人参加了新军学校,进了云南讲武堂。我们曾利用了这个新军学校的力量,参加了推翻封建社会的斗争。”为了实现自己的救国梦,朱德对于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和选择,立志做一个能推翻封建社会的军人:“我的志愿是想做个军人,而这个讲武堂,在当时是中国最进步、最新式的了。它招收学生很严格,我竟被录取,非常高兴。”在云南,朱德能接触到的新进思潮主要是同盟会的主张,加上之前在四川已有接触,他于1909年冬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在青少年时期,朱德始终以救国救民为目标来选择自己的前进道路,意志坚定,实现了从农民到旧民主主义者的转变。

从旧民主主义军人转变为共产主义革命者

1911年8月,由于学习成绩出色,朱德从云南陆军讲武堂特别班提前毕业,被分至云南新军左队,见习期满后任司务长。10月,参加云南响应武昌辛亥革命的“重九起义”,从此开始了长达11年为实现旧民主主义的苦闷军事斗争。

正是在军事斗争中,朱德认识到旧民主主义救不了中国,也不能减轻人民水生火热的苦难。“重九起义”后,他随云南军政府派遣的援川军入川南支援反清斗争。朱德在军队中积极宣传同盟会的纲领和各地武装起义的情况,给士兵灌输进步思想,启发他们的政治觉悟。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企图恢复帝制后,朱德又参加了护国讨袁运动和抗击北洋军阀的护法战争。在连续不断的军阀战争面前,朱德发现北洋时期的军阀混战只会将百姓陷于无穷无尽的兵灾之中,这与他的救国救民意愿截然相反。于是,朱德跳出军阀混战的乱局,抽身潜心熟读史书,力图从历史兴衰更替、成败得失中寻求一条救国救民的良策。1920年驻防四川泸州期间,朱德接触到俄国十月革命的一些信息,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一些简单宣传,并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他更加清晰认识到军阀斗争从根本上不是为了救国救民,旧军事斗争的办法行不通,必须寻找一条新的救国道路。

1922年夏,为了寻求救国真理,朱德离开刚刚结婚不久的妻子,并抛弃军阀的高官厚禄,到北京筹办出国事宜,8月到上海先后会见了孙中山、陈独秀等,随后和孙炳文离开上海赴欧洲考察。10月,朱德在德国柏林会见周恩来,11月经周恩来等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德国期间,朱德接受马克思主义,并立誓归国后终身为党服务。他还积极组织中国学生会学习党的思想,发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倡导,组织旅德华侨声讨英帝国主义制造的“五卅惨案”,后赴苏联学习军事。1926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安排下,回国参加北伐革命,7月赴四川万县动员川军杨森部易帜以策应北伐,9月和陈毅一起领导万县各界群众开展反抗英军屠杀中国民众的运动。1926年11月,朱德和杨闇公、刘伯承共同组成中共重庆地委军委会,策划在四川省泸州、顺庆举行武装起义,即著名的“泸顺起义”。“泸顺起义”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开展军事斗争的一次重要尝试,发生在南昌起义前8个月。1927年8月1日,朱德参加了我党我军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南昌起义,从此中国工农民众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军队,建军节也由此而来。大革命失败后朱德极力收拢、整编部队,保留下了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与毛泽东带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朱德自己也成为一名真正的革命者,一名知行合一的共产主义者。

多年军阀战争,多年苦闷彷徨,正是天将降大任前的磨练,磨砺朱德的度量和意志,他始终不忘救国救民初衷;期间克服了多少挫折,抵御了多少诱惑,他最终远赴重洋找到马克思主义救国真理。正是他钢铁般的意志支撑他一路走向新的救国路,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 (责编:李卉嫔) 

编辑:黄薇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