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供给侧改革 精准扶贫的新动力(总第285期)
2016-09-01 15:55来源:四川党建杂志城市版
文    王思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如期实现这一目标,特别需要加强扶贫供给侧改革,着力解决好扶贫供需不平衡、不匹配甚至错位等问题。   
   
 “扶”与“贫”就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此后,习总书记又在不同场合作了多次强调和阐述。既属重要民生工程也属重要经济活动的扶贫,与供给侧改革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扶贫的“扶”与“贫”,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贫困居民最“需”与最“求”的是什么?这是扶贫投入侧改革最需要优先考虑的。扶贫供给侧改革,就是指从扶贫投入侧入手,通过优化扶贫投入结构、增强有效供给来提高扶贫质量,进而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其核心在于进一步提高扶贫的针对性、实效性。
   
急需提高扶贫精准度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扶贫供需不平衡、不匹配甚至错位,使得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即便在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下的今天,这种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一是注重扶贫“需求侧”忽视“投入侧”。但凡谈到扶贫,一些贫困地方张口“资金扶持”闭口“优惠政策”,也就是伸手要“供给”。对贫困地方来说,这本是无可非议的,但问题在于资金到位后怎么使用,扶贫效果又怎么样?对此,则严重关注不够。

二是扶农扶富易扶弱扶穷难。有的重点县每年数千万元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有相当的部分投向“扶农”“扶富”方面,致使真正的贫困村、贫困居民少有甚至没有得到扶持。因而出现了“打着穷人牌子,戴顶贫困帽子,多年过去了,穷人还是老样子”的现象。

三是偏离穷人最缺需求。在贫困现状多样、贫困成因多元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扶贫投入即使到了贫困居民身上,也多不是投在他们最需求的方面,所以,一些扶贫产业成了“伤民”产业;一些住房、医疗等问题则依旧如故。

四是扶贫资金时有漏出。在一些地方,珍贵如油的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甚至被贪腐。一些关注扶贫的网民急呼:扶贫资金要“一查扶贫谁,二查钱谁花,三查花于啥,避免扶亲、扶友、扶懒汉。”

五是为红利不愿“摘帽”。有的贫困重点县即便经济发展跃居省的前列也不愿“摘帽”,就因为在“帽子”背后有着“供给侧”可观的红利可图。“该退退不出,该进进不来”,致使本该得到扶贫的县,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扶持。

综上所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特别需要在增加扶贫供给总量的同时,着力加强扶贫供给侧改革,提高扶贫的精准度。可以说,扶贫供给侧改革是“十三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着力点和新动力。
    
从“投入侧”入手 把钱花在刀刃上

加强扶贫供给侧改革,要从“投入侧”入手,着力增加扶贫有效供给,把钱真正花在刀刃上,扶到根上、扶在点上。

要着力增加扶贫供给总量。我国政府已经庄严承诺2020年之前,实现现有贫困居民全部脱贫,进而全面消除绝对贫困。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我国目前扶贫领域的主要矛盾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总量不足。7000多万贫困居民在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实实在在的需求,这种需求不是“高大上”的过高或潜在需求,而是最低层次的物质需求。因此,在精准扶贫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能够真正落实好相关扶贫政策,因地制宜地提供适当供给,在最短时间内实现贫困居民的供需平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要突出扶贫供给侧改革重点。要以“问题需求”为导向,把“投入侧”改革作为扶贫供给侧改革重点。一是到户扶贫。针对贫困户致贫成因,对症下药,补好补齐贫困农户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短板”。二是基础扶贫。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三是教医扶贫。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四是就业扶贫。加大转移就业培训投入,继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建立和完善输出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对贫困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给予政策支持。五是搬迁扶贫。编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促进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要创新扶贫“供给侧”管理机制。一是明确“投入侧”方向。脱贫攻坚,重点强调的是人口脱贫,做到办最急需办的事,为精准扶贫增添新动力。二是扼守“投入侧”口子,让有限扶贫资金发挥作用。三是把“投入侧”作为扶贫“供给侧”管理的重点。现在扶贫管理的重点都放在检查验收的“产出侧”,但效果却不尽人意。所以,只有把“供给侧”管理重点放在“投入侧”,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四是严格“四到县”。中央和省委早就提出扶贫项目审批权限原则下放到县,全面落实扶贫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制度。

要转变扶贫开发方式。由粗放扶贫到精准扶贫、扶贫攻坚到脱贫攻坚、注重“产出侧”到注重“投入侧”,是扶贫理念的重大变革,与此相匹配的是急需扶贫方式的进一步转变。一是转变思维方式。贫困地区党委、政府要以扶贫供给侧改革为精准扶贫增添新动力,因地制宜发展贫困村脱贫奔康产业,因户施策推进精准扶贫到户到人。二是转变领导方式。贫困地区党委、政府领导扶贫的方式要进一步由扶贫部门抓扶贫转变为党委、政府抓扶贫,切实把脱贫攻坚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拿在手上,避免“双组长制”流于形式。三是转变组织方式。

目前,尽管扶贫的提法新、目标新,可一些地方还是老问题、老路径,换汤没换药的组织方式。因此,只有进一步创新扶贫机制转变组织方式,才能提升扶贫质量使其效益最大化。

要用“供给侧”理念激发群众首创精神。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但是,一些地方扶贫“上热下冷”、贫困群众作“壁上观”的现象突出,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扶贫“供需错位”伤了贫困群众的思想感情和应得利益。加强扶贫供给侧改革,切实增加扶贫供给总量,把扶贫资金投向贫困群众且投向他们迫切需要的地方,增加扶贫有效供给,就能激发他们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推进脱贫攻坚进程,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作者系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项目中心主任)(责编:张微微)



编辑:黄薇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