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脱贫攻坚的巴中实践(总第285期)
2016-09-01 15:33来源: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
何 欢   本刊特约记者   李 刚

春风云路人家,绯桃白李黄花,小院修竹新瓦。
荷塘月下,陶公也想听蛙。
这首描绘巴中农家生活画卷的唯美小令,作者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创作时间为2001年。那时,巴中正致力于农村民居环境的“五改三建”,“池园经济”特征日益显现,这也是巴中在新世纪初期推进新村建设和扶贫攻坚的一种探索。

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后,省委书记王东明两次视察川东北片区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及统筹城乡工作,大大加快了巴中新村建设和脱贫攻坚进程。尤其是在2013年10月,王东明视察巴中市并在平昌县主持川东北片区新农村建设座谈会上充分肯定巴中“以巴山新居建设为抓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事业”的做法,首次提出“美丽新村”建设要实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目标。“巴山新居”也成为四川新村建设“三大名片”之一。
还是在2013年10月那次座谈会上,王东明提醒全省要充分重视四川“8000万:750万”的现实,即8000万总人口中750万是贫困人口。他强调:“到2020年,750万人的贫困不消除,而言全面小康,是说不过去的”。具体到巴中,那时是400万:83.7万。
王东明视察巴中市,曾作出5条重要指示,即:坚持统筹规划,成片推进;坚持产业先行,产村相融;坚持城乡统筹,综合配套;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民意;坚持创新机制、分类指导。这对该市“三农”工作最直接的指导意义,在于强化了脱贫攻坚在新村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产业发展在新村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实时防范和阻止了有可能出现的形式主义苗头,促成了巴中市实现年减贫10万人的工作目标。到去年底,全市贫困人口总量下降到38.1万人。

“十三五”以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为全党共识和一致行动,巴中市新村建设和脱贫攻坚事业继续前行——
为确保中央“两不愁、三保障”和省委“四个好”的精准脱贫工作目标顺利实现,巴中市委向第一书记和村干部提出“为贫困户做好一本收支台账”的工作要求,进而形成巴中脱贫攻坚“一本台账、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的“1234”目标措施体系。
2015年,巴中市在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支持下,成功实现土地整理增减挂钩指标跨市交易,有效缓解了新村建设和脱贫攻坚资金压力;今年5月和7月,国土资源部和省委、省政府分别在巴中市召开国土政策支持脱贫攻坚培训会和现场会,充分肯定巴中市在运用国土政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成功做法。为增强一线力量,巴中市在“五个一”基础上对699个贫困村增派一名帮扶责任人,形成“五个一+1”模式。在巴山新居建设中,巴中再出新招,探索出“合院建设”(三合院、四合院)模式,确立“三不建”(不建空置房、不建豪华房、不建超标房)工作原则,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降低了新居建设成本,密切了邻里关系。在深化农村改革领域,巴中市在“股权量化”上做文章,重点解决贫困户增加资产性收入问题,通过股权量化和对撂荒土地实施流转,较好地解决了集体经济“空壳”问题。在小额信贷方面,重点解决基层干部怕担责和农民群众“惧贷”心理。在产业发展领域,把“三百”工程作为主导产业,推行“现代农业+巴山新居+乡村旅游”模式,积极推进康养产业,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努力搭建电商平台。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继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东西部协作推进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向全党发出最后攻坚令,8月8日,省委办公厅向全省发出《贯彻落实王东明同志关于脱贫攻坚指示精神的紧急通知》。巴中市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指示精神,强调各级党政要把“唯此为大”“念兹在兹”牢记于心,见之于行,要把各级领导力量、公共资源全面压向脱贫攻坚第一线。随后,巴中市各级领导干部便全面投身到“蹲点调研督导”行动中。
针对当前最紧要的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市扶贫移民局局长王伟表示,巴中市任务总量占全省的11.2%。目前,已完成今年目标任务的67%。余下33%的任务,巴中市有信心和能力确保8月底前全面开工,年底向省委交出答卷。

省委《贯彻落实王东明同志关于脱贫攻坚指示精神的紧急通知》下发后,巴中市提出“把领导力量和公共资源全面压向脱贫攻坚第一线”口号。从8月中旬开始,市、县(区)两级“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全部下到基层开展脱贫攻坚蹲点调研督导,图为市委书记冯键8月14日在通江县民胜镇鹦哥嘴村走访农户了解“一本台账”落实情况。

“合院”模式   新村建设再探索

8月19日傍晚时分,平昌县青凤镇枫香村几处三合院、四合院里热热闹闹,孩子们在院坝里追逐嬉戏,老人们在一旁抽烟喝茶、摆龙门阵……
村民杨林说:“我们原来单家独户住在山那边,孩子放学连个一起耍的都没有。现在搬进四合院,几家人住在一起,有个照应,安逸多了……”目前,枫香村23户79名村民已全部搬进6处三合院或四合院。
巴中新居建设搞“合院”模式自今年开始。其优点在于节约土地、降低建设成本、密切邻里关系。每户可节约25平方米左右土地,降低建设成本主要体现在配套费用进一步降低、公共资源共享程度更高,每户建设支出不超过1万元。
与枫香村紧邻的赵垭村村民孙龙贤对来做新村建设动员的干部说:“要整就要像枫香村那样整,要不我就不参加……”。
平昌县龙尾村刘家大院是传统“合院”式民居建筑的典型,进进出出好几个院落,几十户人家住在一起,很是热闹。平昌县对其进行改造、维护、修缮,使其继续发挥作用,村民也满意。贫困户刘三远的房子改造后对外出租,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

“三不建”新居建设回归本真
“打工十几年,就为一幢房”。一段时期,新居建设成本居高不下,纵使政府补助,每户也要拿出八九万元或十几万元不等的真金白银,一些农村甚至还出现“修房致贫”的现象。所修房子就像城里人的别墅,对农民来说不实用,只装空气不装人。巴中的解决办法是确立“不建超标房、不建豪华房、不建空置房”的“三不建”原则。
目前,恩阳区观音井镇万寿村贫困户何林家占地50平方米的新居主体已完工。按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何林母子两人可获5万元补助,自己再出1万元钱就可以住新房。
与何林的情况相似,南江县高塔乡高家河聚居点贫困户赵显梅每天都要来看看自家新房的建设进度。145平方米的新居对她来说,除了兴奋,更有自筹仅9500元资金所带来的轻松愉悦。
“不建空置房,要做到房、户、人三统一。” 巴中市统筹办工作人员张明说,关键在于尊重群众意愿,干部要深入基层摸清情况,不能大包大揽,不搞一哄而上。

 “股权量化”激活产业扶贫潜力
8月20日,通江县贾家梁村党支部书记贾茂森说,通过实施“股权量化”,该村盘活土地1140亩,村民每年流转土地收入57万元,128名茶叶“土专家”因持有股份而热情高涨,6000多亩林地获得300万元抵押贷款,集体经济收入接近100万元。
不仅仅是贾家梁村,8月21日上午,平昌县鹿鸣镇燕山村贫困户罗信益在茶园里除草,作为茶园的股东,他今年每股收益约70元,全年收入有望突破两万元。
“股权量化”的关键在市场认可。办法是把中心村、聚居点规划在场镇、景区附近和高速路、骨干公路沿线,以此吸引社会资本下乡带头搞农业。
“股权量化”对于解决集体经济“空壳”问题作用也很大。平昌县燕山村支书习洁伍介绍,其做法是将国家投入的20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按1000元一股优先股给贫困户并保底分红,其余部分由集体持股。巴中市的统一做法是对集体资产、财政性支农资金投入分类量化配股,40%的股权设置为“贫困股”,由贫困户持有分红,40%的股权量化到其他农户,剩下的20%作为集体股权。

 “田园变景区”发挥农业多元化功能作用
平昌县云台镇龙尾村是巴中市唯一一个省级现代茶业科技示范园所在地,该村拥有水库、森林、巴人古建筑等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还设计有茶文化、地域民俗文化等主题功能区和园林建筑小品,形成山、水、园、林、亭、厂、馆为一体的生态绿色体验环境。节假日期间,这里游人如织,达州、广元及陕西安康、汉中等地游客随处可见。
田园变景区,发挥农业多元化功能作用,是巴中市近年以“巴山新居+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涌现出驷马水乡、七彩长滩、三十二道梁、巾字村、醉美玉湖等大批乡村旅游新景点,“诗意山水、五彩巴中”的品牌效应正在显现。
提升品质,巴中把“打造以绿色生态产业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兴增长极”作为战略目标定位,依托生态优势,尤其是《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出台后,康养产业被巴中市视为新兴增长极的重要突破口。“在全省格局中,省政府所支持的10个生态康养产业示范区,巴中市占两个,20个市场认可的森林康养目的地,巴中市占4个。”巴中市林业局局长向前这样介绍道,巴中力争到2020年底,初步建成以米仓山、空山、镇龙山、天马山4个国家森林公园为骨干的全省标准化森林康养基地;到2030年底,全面建成4大国家森林公园标准化森林康养示范基地,将巴中市打造成西部重要的森林康养福地。

脱贫攻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充分认同巴中脱贫攻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在巴中出现的可能在全省都带普遍性的问题,也是巴中一些有见识、敢担当的同志的忧虑所在——
首先是干部对困难群众的感情问题,以及对党的脱贫攻坚事业的认识问题和责任担当问题,解决不好就失去了动力和压力。强调这些问题,是因为极少数旧问题又出现新动向。一是对困难群众进行妖魔化描述:一些干部有意放大贫困群众的困难,借此推脱工作责任,个别说辞甚至达到“失德”的程度;另一种动向是在困难群众面前扮演“救世主”角色:下车伊始,不做细致调研就叽哩哇啦,指手画脚;再一种是上热下冷,尤其是一些村干部,把家安在城里,回村类似上班“走读”;还有一种动向是工作队、第一书记忙得团团转,乡镇或村组干部却在一旁看“笑神”,打“横炮”。
其次要解决能力本事问题。一要吃透政策,二要善于观察总结问题。诸如“五个一”“五个一批”等专有名词,都需要熟悉其内涵。一般情况下,市、县(区)领导都能随口而出,但一些乡镇领导,尤其是一些村干部却显得茫然。观察总结问题,常年战斗在一线的同志工作起来比较顺手,长期从事非农工作的人就勉为其难,巴中市为此开办了不少培训班,南江县还制作了小册子发给干部。
第三要解决好各类责任主体的协调配合问题。为了脱贫攻坚,党和政府把公共资源和领导力量全面压向第一线。但同时要考虑各类资源、各种力量的协调统筹,否则就有可能出现零和博弈现象。比如,要发挥“五个一”机制的作用,就要进行内部充分磨合,要与乡镇有机衔接,与项目实施单位有机对接。又以“1234”目标措施论,“做好一本台账”是巴中的一项创新,是确保“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的重要措施,也是各工作主体的行为轨迹,更是贫困户脱贫历程的全记录,意义重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却要防止“为做资料而做资料”倾向。
第四,抓脱贫攻坚,不能指望所有人都靠党性、良知、道德和责任担当来实现。在充分信赖干部前提下,还要强调纪律约束。8月中旬,省纪委监察厅连续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脱贫攻坚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集中开展脱贫攻坚领域违纪违规问题专项查处行动的紧急通知》,可谓“及时雨”。

本刊编辑部
本栏目策划支持:巴中日报社
本栏责编:陈晖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