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其他
自然天趣看蜡染
2016-08-15 16:29来源:四川党建网
四川党建全媒体记者  陈晖

早上9点从宜宾市出发,驱车4个多小时来到珙县罗渡苗族乡槽门村,国家级非遗苗族蜡染技艺省级传承人、62岁的王利洪正在一截麻布上绘制蜡花。

只见她先将黄蜡放在一个小口径的平底锅里,用电炉加热使之融化。同时,把自织的白麻布平贴在木桌上,然后用光滑的鹅卵石反复打磨至表面光滑,再用铜刀蘸融化的蜡汁绘制图案。

王利洪在绘制图案

人工蜡染没有固定的图案和花样,都是靠蜡染艺人在脑海中构图。“要画的画都在我脑壳里头,我直接画就是了。我也不用尺子和圆规。”王利洪说。记者现场所见,她所画的中行线、直线和各种花朵,折叠起来能吻合不差,所绘花鸟虫鱼,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蜡染,古谓之蜡缬,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传统印染工艺之一。中国的染织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已得到较大发展。根据《礼记》等文献记载,织物的染色当时设有一种叫“染人”的专官主管,楚国还设有专门主持生产靛蓝的“蓝尹”工官。

据史载,早在秦汉时代,勤劳智慧的苗族人民就已掌握了蜡染技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他们以其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蜡染制品,培育了这朵民族艺术之花。

“珙县蜡染来源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珙县教育文广局副局长罗允伟说,随着僰、汉、苗等民族南迁至珙县罗渡乡一带后,蜡染逐渐成为当地特色。据光绪版《珙县志》记载:罗渡苗民取蜡熔而绘于布,染后煮布洗蜡,成蜡染裙。

蜡染传承

然而,在祖祖辈辈的苗族老百姓当中,却广为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古代因天不稳定,常常垮塌下来,一位叫娃爽的苗族姑娘负责缝造“撑天伞”。无意中她织的布被成群的蜜蜂乱爬留下了蜂蜡,但染色洗涤后却现出了白色花纹。于是她利用这一发现,染成蓝底白花的蜡染花布,缝制“撑天伞”,把天稳稳当当地撑起来。后来这一技巧被苗家两位姑娘----阿仰和阿卜学到了,并把花鸟描绘于衣,把江河描绘于裙,传之于后代。正如苗族古歌《蜡染歌》中唱到的“将布下锅煮,清水漂黄浆。布顶就像撑天伞,朵朵蜡花闪闪亮。姐妹乐开花,喜泪双腮淌。”可见,苗族通过神话传说描述了蜡染的起源和制作方法。

苗族蜡染传承主要是靠祖辈及师傅传授。王利洪从16 岁起,就师从珙县苗族蜡染艺术的泰斗黄贵芬进行学习。在几十年的蜡染人生中,她将具有地方特色的苗族蜡染工艺发扬光大。

珙县蜡染在苗族蜡染中独树一帜。“它的主要特点是图案精美,解构严谨,线条流畅。图案重于写实,点线结合,疏密相间,既夸张又有人情味。色彩以蓝白为主,红、绿搭配,点缀少量彩绣,清新如淡云,又有蓝空的映衬;明快如高山,兼得流水的旋律;古朴中包含粗犷,简略中蕴藏典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罗允伟介绍说,正因为独具特色,所以在全国苗族蜡染中,珙县蜡染能够成为独立的一个全国非遗项目。

      项目展示

珙县苗族蜡染以蓝白二色为主调,也常与挑花、补花相结合。因布帛折绉而龟裂,染液随蜡缝渗透,形成天然冰纹的主要特征,留下了人工难以描绘的形态。同一纹样出自同一人之手,也冰纹各异,变化万千,自然天趣。“苗族图纹虽变化万千,但百褶裙却有一个不能随意更改的格式。裙上第一根白色横线表示的是黄河,第二根白色带表示长江,双重齿状形图纹表示高山,菱形的图文表示美丽的大西南。”珙县文化馆副馆长余坪岭分析说。

百褶裙图纹
 
历史上僰、苗等民族就是铸造和使用铜鼓的民族。铜鼓的造型、图纹对珙县苗族蜡染影响重大,铜鼓中的光体纹、锯齿纹、同心纹、雷纹、云纹、圆带纹、乳丁纹都是腊染中常见的纹样,虽有所变化,但渊源分明,其百褶裙的图案组合规格与铜鼓的组合规格有惊人的相似,铜鼓分晕分格,百褶裙也分晕分格,乳丁纹出现的部位与铜鼓所处的位置也完全相同。穿在苗家姑娘身上的白褶裙上细下宽,宛然是一面立体的铜鼓。“珙县苗族把对铜鼓的虔诚崇拜、把铜鼓的庄严神圣,价值与权力寄于人的身上,是一种奇特大胆的艺术构思。”余坪岭说。

“我们一般都把蜡染成品做成衣饰、百褶裙、围腰、卧单、枕巾等。”王利洪说。

珙县苗族蜡染,是苗族民风之美的结晶与物化,是民族精神的花朵,是乡土文化的复合体。这些落地有声、放之欲飞的图纹,映射着他们对生活的憧憬。一条飘带、一张手帕、一条百褶裙,不只是多个不眠之夜的辛劳,而且浓缩了他们纯洁的情感和生命的创造,犹如长江黄河奔腾不息的生命活力。

(本文图片由珙县特色文化研究传播中心提供) 


编辑:夏若云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