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那些花儿 ——凉山州彝区教育发展纪实(总第284期)
2016-08-02 10:25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城市版
文  本刊特约记者 何万敏  雷怡安

2016年5月,一组学生爬悬崖上学的照片震惊了众人。而这组照片的拍摄地就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这里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悬崖村”,处于美姑河大峡谷断坎岩肩斜台地,海拔1400多米,与地面垂直距离约800米。15个学生上学必须由3个家长轮流陪护花上2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到达学校。
相较于大小凉山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这里艰苦的生存及教育环境更让世人关注。悬崖村虽然只是一个极特殊的例子,但它的存在折射出大小凉山教育发展的艰难问题,那么整个凉山州的教育将如何改变现状?
  
“一村一幼”补短板

“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嘎嘎嘎嘎,真呀真多呀,数不清到底多少鸭,数不清到底多少鸭……”

3月春来,在越西县林沟村幼教点,42名4至6岁的小朋友,正跟着两名老师高兴地边跳边唱、学着儿歌。尽管春寒料峭,东洛梁子脚下的大瑞乡林沟村还冷风嗖嗖,室外温度只有零下3度,但小朋友们纯真的脸庞,洋溢着幸福笑容,让人倍感温暖!

2015年8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再度聚焦凉山彝区精准扶贫重点领域、突出矛盾,新增17条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即在彝区2586个建制村设立幼儿教学点,省财政出资为每个幼教点选聘两名兼懂汉彝双语的辅导员,给予人均每月2000元劳务补助。从当年9月开始,在大凉山彝区10县启动了“一村一幼”建设试点。教育精准扶贫的春风,吹向彝家村寨。林沟村抓早动快,利用村支部活动室率先在全县建成幼教点,选聘了幼师专业毕业的两位既懂汉语又懂彝语的幼教老师潘金林和沙丽,负责日常教学工作。“经过4个月的努力,不少孩子已经开始会讲汉语,还会说一些简单的普通话。”潘老师很是欣慰。

每天的课程是这样安排的:早上9点,半小时早操;9点30分至9点40分,在老师的带领下洗手、上厕所;9点40分至10点20分,老师根据《凉山州学前双语教育指导用书》要求,教一些简单的汉语;10点30分开始,教孩子们耍玩具、看动画片,或者讲故事;11点后,教孩子们唱儿歌或进行户外活动,一直到中午12点家长来接。

这里教室宽敞明亮,墙上绘有五颜六色的卡通图案,小桌椅板凳、电视机、饮水机、儿童书籍、教具玩具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而适龄儿童在村幼教点上学,不需要缴纳一分钱的学费。虽然幼教点暂时没有食堂,还不能解决孩子们的午饭问题(只能回家吃),但每个孩子可以免费领取一盒牛奶和两根火腿肠。
“从2016年起,在3年内,凉山将举债24亿重点解决3大教育问题。”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非常明确,第一件事便是学前教育,不能让民族地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下决心解决“一村一幼”,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过渡性解决学前教育,使幼儿能适应汉语教学。在今年1月的全州脱贫攻坚决战决胜誓师大会上,州委副书记、州长罗凉清要求,加快实施 “一村一幼”计划。

据统计,目前全州已累计开办村级幼教点2216个,开设教学班2814个,招收幼儿9.1万人,选聘辅导员5628人。到今年底,建成3342个幼教点等目标,能够实现。
  
“十年行动计划”结硕果

3月20日下午,在美姑县巴普镇基伟村富士康希望小学,来自四川美术学院的老师们,在为课外活动美术班的孩子上课。

教学楼二楼的一间教室里,十分安静。十几个画架前,学生们在悉心作画,“平常的观察和记忆当中,你的小伙伴穿啥子衣服、做什么事,你就咋个去画,大胆地画,不要拘束。”美院的老师们分别走到学生们中间,有的弯着腰指点,有的蹲下来干脆握着孩子的小手画着。

本来,四川美院的老师是到美姑县写生的,但消息不胫而走,美姑县教育局负责人主动找上门,请大画家们为村小的孩子上课,画家们一口答应下来。于是有了老师和学生互动的一幕。

美姑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沙马拉林告诉记者,美姑县教育起步晚,1956年10月才有第一所小学,经过60年的追赶,目前全县已有174个中小学教学点,学生42006人。全县小学入学率达99.71%。

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01年实施以来,一所所崭新的学校成为贫困山区变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标志。

凉山州委、州政府抓住契机,把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作为摆脱贫困落后,实现凉山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治本之策,加大投入,精心组织,全力实施。凉山民族教育事业实现了大跨越,特别是寄宿制教育特色鲜明,管理规范,为全国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管理树立了典范,被教育部、国家民委誉为“凉山模式”。有了成功的经验,第二轮“十年行动计划”已然展开。
  
“两基”攻坚夯实基础

早在1986年,凉山州就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开始实施分乡(镇)“普初”,分县(市)推进“普九”工作。州委、州政府举全州之力,积全民之智,聚八方之财,强力推进“两基”攻坚;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各族干部群众发扬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精神,克服山高坡陡、环境恶劣、运输不便等困难,采取“人背马驮”的办法运输物资,开展“百乡教育扶贫”活动帮扶学校,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建设学校。随之创造的是一个又一个奇迹:2003年,全州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目标;2009年,全州17个县(市)全面实现“两基”目标;2011年,全州“两基”高标准通过国检。

但不是没有困难,凉山毕竟还是全国成片贫困地区之一。教育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优秀师资的普遍缺乏;教育质量偏低;教育资源的失衡等等。一场新的教育攻坚,需要集合更多方面的力量。

2015年8月19日,省委书记王东明率省级部门在凉山州主持召开座谈会,再次对大小凉山彝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工作作出部署。四川具体提出了包括教育扶贫在内的7个方面17条具体措施。就教育发展,凉山州将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支持在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全面免除3年幼儿教育保教费和3年普通高中学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支持大小凉山13个县开展学前双语教育;启动实施五年一轮的中小学教师专项培训计划,实现全覆盖。

2014年以来,中央、省、州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0.6亿元。“十二五”期间,全州累计投入州级以上资金42亿元,建设校舍面积254万平方米,中小学D级危房已全面拆除。目前,全州各级各类学校达2943所,在校生99.87万人,教职工5.04万人。其中,有24.51万名学生享受寄宿制生活补助,全州开展彝汉、藏汉双语教学学校618所,在校学生超过25万人。州级财政每年还投入2000万元用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职业培训,每年选送4000名以上中职毕业生到内地29所优质中职学校就读。目前,州内中职在校生达近3万人。

毫无疑问,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乃至一个民族进步的希望,都寄托在教育这个根本之上。正如凉山州民族中学校长曲木史日所说:“我相信,教育可以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保障民族地区的安定。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们走出大山,走向精彩人生,走向幸福生活。”(责编:彭纳)(图/何万敏)


编辑:黄薇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