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我省三大经济开发区入围长江经济带国家级示范区(总第283期)
2016-07-04 10:56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城市版
我省三大经济开发区入围长江经济带国家级示范区
转型升级 逐浪长江经济带
 
本刊记者  张微微   

6月2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建设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11个省市辖下的33个开发区,成为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我省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资阳经济开发区、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功入围。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经济强省首先是产业强省,特别是工业要强。此次我省晋级的三个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区,将通过转型发展构建产业支撑、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动力转换,推动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实现由量到质的提升,为我省各地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范本。

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
长江黄金水道上的现代化综合
经济区

5月17日,随着一声巨响,位于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沙湾街道马鞍石社区的华电公司宜宾发电总厂的一幢大楼轰然倒地,开始进行拆除。不仅仅是宜宾电厂,天原化工厂、八九九厂、下纸厂……以及周边棚户区均将陆续“撤退”。在未来,这些地方将成为沿江城市风貌景观展示区域。随着宜宾城市的不断发展,老工业区逐步退出已成必然之势。

宜宾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城,南丝绸之路重地,三江六岸良好口岸的区位支撑让宜宾拥有多种优势资源。2009年,宜宾市立足独特的沿江综合资源优势,着眼长远,抢抓我省建设长江上游沿江发展带和川南经济区的重大历史机遇,集思广益,做出了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决策——建设发展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

开发区建立以来,一直坚持“港、城、园”一体发展,集工业区、港口区、物流区、商贸区、保税区、城镇生活区于一体,一区多园,整体崛起,走城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统筹发展之路,打造成渝、川南经济发展新的重要承载地。

2015年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实现产值1000亿元,成为川滇黔结合部区域发展环境优、增长速度快、产业集聚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化综合经济区和城市新区。

对于此次荣列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宜宾市临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童叔刚信心十足,“我们将按照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加快产业培育和建设,坚决淘汰饱和和落后的产能,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临港性的特色产业,走出一条由过去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
   
资阳经济开发区
成渝经济走廊线上的产业调转
示范点

资阳市是成渝经济走廊线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是承接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和成渝两地产业调整转移的重要承接点。资阳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条件优越,成渝高速公路、成渝铁路以及成渝、资仁、资资、资乐四大公路和沱江河、九曲河、老鹰河横贯开发区全境,距成都仅有87公里,交通运输十分便捷。
从2003年底开始招商引资建设工业园以来,园区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现已形成设施配套、功能完善,造车、食品、医药、建材、纺织等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2亿元,工业总产值640亿元,实现利税53亿元,在全省经济开发区综合排位中名列前茅,转型升级走在开发区前列。

资阳经济开发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入围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资阳经济开发区将积极谋划前沿高端产业,做强造车主导产业,培育壮大节能产业及高端装备制造业,突破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将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开发区间的信息交流、经验分享、联合招商、分工合作,立足各自强项和特色,开展互补型、共享型产业协作,推动园区加快发展。

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立足“高”与“新”的高效集成创新平台

泸州地处川滇黔渝四省市的结合部,是长江经济带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规划、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成渝经济区等多个国家战略交汇点,承载多重国家使命和区域责任。

2015年6月,泸州高新区正式申报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凭借泸州的区域优势、坐拥长江黄金水道的泸州港、在长江区域的优势位置以及园区完善的规划等“硬条件”,成功入围。

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按照“科技引领,一区多园,产城一体”理念,形成“一核两翼四园”格局:“一核”即泸州高新区科技研发中心,“两翼”即江阳区片区和泸县片区,“四园”即下设的机械装备产业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泸州高新区医药产业园和酒业发展创新园。

2015年,园区初步形成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医药、酒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科技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2016年,四大主导产业规模效应明显提升,主要发展指标接近或达到国内一流高新区同期发展水平。

此次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功入围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这块“国字号”招牌分量十足,拿到手后又需要做些什么呢?

“按照产业高端化,高端集群化的发展思路,坚持优势优先,创新驱动,集群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优化升级,实现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格局。”泸州高新区负责人表示,2018年,泸州高新区营业总收入将达到1000亿元,税收收入达到30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60家。2030年,泸州高新区建成区面积将达到50平方公里,集聚人口40万人。

访谈

“以平常而不失积极的心态做好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
——专访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霍伟东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省此次入围的三个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区给我省各地提供了转型升级发展的宝贵经验和启示。为梳理这些经验和启示,破除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疑惑和焦虑,记者走访了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霍伟东教授。

记者: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换挡回落,而省委提出我省经济增速要高于全国平均速度,面对经济发展的压力,我们怎样破解“速度焦虑”?

霍伟东:破解“速度焦虑”的关键是要正确认识新常态下的速度调整问题。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在此背景下,去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得以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稳中有进,成果来之不易。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下,我们既要保持战略定力,秉持科学发展的理念,不唯GDP增速马首是瞻,但更要综合施策,使经济增速位于合理区间。从这三个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尽管四川经济的需求面和供给面可能会出现一些困难与挑战,但我省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具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因此,完成省委制定的“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有把握的。我省的党员干部要保持“平常心”,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以天府新区为中心,继续推进城市群建设,以交通通道和开放口岸建设为重要抓手,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

记者: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但先进生产力的产生、扩张有难度,落后生产力萎缩、退出也有难度,如何破解“结构胶着”?

霍伟东:现在的问题是四川省在“老动力”上面临挑战,即经济运行去杠杆、工业去产能、楼市去库存、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补供给侧和人力资源短板的“三去一降一补”的痛苦过程。而短期内,四川省的新动力尚未培育好,表现为:新旧供给结构处于失衡状态,增量供给不足、存量供给过剩,新兴行业产能严重不足、传统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尴尬局面。    

破解“结构胶着”的关键是平衡好“老动力”与“新动力”的关系。不妨从供给和需求的模式回答。具体通过改革优化劳动力、资本、资源、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质量,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政府简政放权、降低企业成本,给企业松绑,给企业减负,激发微观经济活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开展“双创”行动,开拓新理念,挖掘新动力,创造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培育经济增长的“乘数因子”,以新产业的“几何式增长”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分类有序地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处置“僵尸企业”,妥善处理社会稳定和结构性改革的关系。

记者: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有少数党员干部持犹疑、观望、猜测的态度,以致于消极不作为,坐等过去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日子再次到来。那么,如何破解“改革漂浮”,真刀真枪改革攻坚,不折不扣抓出成效?如何破解“心态犹疑”,引导干部群众摆脱迷惘失落、焦虑不安、消极无为等精神状态,做到保持定力、科学作为?

霍伟东:用实干之“铁”,祛漂浮之“疾”。我们的党员干部要努力破解克服“改革漂浮”,切实在改革攻坚过程中做到真抓实干。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强调“三严三实”,增强党员的纪律观念,让每一位党员干部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作风,狠抓实干,以知难而进的勇气完成各项任务。同时,着力规范权力运行、优化决策流程,简化内部运转、改进会风文风、提高办事效率,做到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要实,作风建设和改革攻坚才能出成效。破解“心态犹疑”的关键是要抓好绩效考核,重点通过对出成效的党员干部实施奖励来激励其他干部积极参与到改革攻坚实干建设中来;建议推进机制和动态管理、严格奖惩机制,用任务分解倒逼责任落实、用考核排名传导压力;深入开展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工作,鼓励党员干部及时调整心态,尽快学会在“新常态”下开展工作,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责编:刘艳梅)

编辑:黄薇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