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脱贫攻坚的“宝林实践”(总第283期)
2016-07-01 15:33来源: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
2015年以来,安岳县宝林村“两委”围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致力脱贫攻坚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成功解决了钱从哪里来,产业怎么搞,“蛋糕”咋个分的问题,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文图 荣志宏  魏爱娟  本刊记者 周文波

“多亏有集体资金补贴,去年每头黑土仔猪我才花了300元,上个月出栏了4头,每头都赚了1500多元。”安岳县岳源乡宝林村贫困村民刘久厚一扫多年的苦闷,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2015年以来,宝林村“两委”按照精准脱贫攻坚的安排部署,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围绕“村级集体经济”大胆探索实践,让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大大加快了脱贫攻坚步伐。

钱从哪里来?
统筹整合帮扶资源
宝林村既有传统的农业产业,又有一定规模的柠檬特色产业,为什么没能形成支柱产业?离县城不到20公里,交通不算偏僻,而且是资阳市政协挂联帮扶的建档立卡贫困村,近年来各方支持力度不小,为什么村容村貌变化不大?全村总人口1162人,其中有贫困户57户、贫困人口177人,贫困发生率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中并不算高,为什么迟迟难以脱贫?
带着一连串的问号,去年夏天,新上任的“第一书记”李伟和村党支部成员走家入户调研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各种政策性扶贫资金零敲碎打分散使用,没能集中发挥作用;原有的“引进大户业主”发展产业模式,各种补贴效益让业主拿走了,群众并没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收益。
“精准扶贫关键在于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才能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扶贫扶到关键处。不改变‘撒胡椒面’式的投入方式,花再多的钱也难以真正扶贫。”反复权衡后,李伟和村党支部一班人决心以发展集体经济为突破口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多年来,集体经济成了空壳,钱从哪里来?宝林村积极整合帮扶资源,建立发展基金。他们一方面在全村开展了深入细致的清产核资工作,将集体所有的塘、库、堰、林等各类资产资源全部统筹起来,打捆安排使用。同时,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向社会争取扶持帮助,并将自有资产与各方面争取到的项目资金整合到一起,建立了总规模达130余万元的产业发展基金。
村集体有了钱,到底应该怎么用?宝林村的回答是:村“两委”以集体资产入股的方式引导村民以土地、流动资金、劳动力等方式入股分红,既让老百姓当家做主,又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基金的杠杆作用。通过全体村民民主商定,入股项目的投入分配方式为:村民投入30%的资金和劳动力,集体投入70%的资金和技术,收益上村民占70%、集体占30%。

产业怎么搞?
坚持“市场倒推生产”
村民要脱贫致富,集体资产要保值增值,怎样才能实现个人和集体收益的最大化?宝林村的做法是:对集体和村民共同参股的产业项目,实行“集中管理、分散劳动、统一销售”的生产组织方式。集中管理,统筹项目规划布局,统一提供育种、育苗和技术,快速建成规模集约的产业基地;分散劳动,明确参股群众的责权利,生产责任划分到户到人,杜绝“吃大锅饭”现象;统一销售,形成一致的农产品标准、农产品价格,实现产品收益最大化。
“规模化、集约化是农业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组织生产模式是‘三农’工作绕不开的坎。”李伟直言,这种模式既能攥紧拳头开拓市场空间,又能集中力量抵御市场风险,起到了“1+1﹥2”的积极作用。     
集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到科学理性并防范风险?宝林村的做法是市场倒推生产,靠创响生态品牌打开局面,凡是没有销路的产业一律不搞。
为此,村“两委”全力推进“宝林生态农产品”品牌注册,采取“贫困村+城市社区”“贫困村+企业+市场”等多种模式走向市场;借力“互联网+”,与成都菜菜庄生态食品销售公司合作,创建了微商平台“菜菜庄生态网上商城”;与申通物流合作,入驻生态农产品电商展销平台,将宝林村的生态农产品推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贫困户袁华军听来,今年的蛙声特别悦耳。他去年底与人投资合建的十亩生态青蛙养殖园已初步见效。他信心十足地说:“今年纯收入至少5万元,戴了多年的‘穷帽’终于要摘下了。”
记者了解到,2015年以来,宝林村先后启动实施了养殖生态黑猪、生态青蛙、生态土鸡以及种植优质春见等4个特色产业项目,带动120户村民入股参与,每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其中有25户村民实现了一年脱贫,村集体也增收30万元左右。   

“蛋糕”咋个分?
让全体村民受益
集体经济做大做强了,如何分好集体收益这块“蛋糕”,让村民公平公正享受发展成果?面对这一全体村民最关心的问题,宝林村采取“三个三分之一”的方式:即每年村集体经济的新增收益,其中1/3作为民生兜底资金、1/3作为产业滚动发展资金、1/3作为公益设施建设资金,既能让全体村民共同得到实惠,又能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同时确保脱贫村民不返贫。
落实精准扶贫,改善民计民生。对年老体弱、无劳力、残疾以及因各种意外再次返贫的特困群众,宝林村运用集体收益中的民生兜底资金予以精准帮扶、救急救贫,确保全村奔小康不落下一人。对发展种植、养殖的村民,由村集体补贴65%启动资金。2015年底,村上对首批养殖生态黑猪的25户典型贫困户,按每户每头9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帮助每户养殖户年增收1万元左右。 
滚动发展产业,夯实增收支撑。宝林村坚持每年提取部分集体收益纳入产业发展基金,滚雪球式地循环投入、发展产业,发挥集体资产乘法效应,努力让群众得到更多更大收益,同时使集体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完善公益设施,优化发展硬件。有了集体经济这座“金山”,宝林村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方面得心应手。截至6月中旬,全村已修建2.5公里通村公路;投入资金300万元实施电网改造工程,解决了经济发展和近100户群众用电难问题;投入资金20多万元提档升级村级组织阵地,建好了村民公共活动场所,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

记者观察: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引导村民脱贫致富既需要科学管理机制,也离不开好的干部。下派“第一书记”再能干也只能干两年,今后咋办?很多村民流露出这样的担心。据悉:宝林村“两委”通过采取产业引人、发展留人的思路模式,先后回引了创业成功的刘宝明、年富力强的刘波等优秀党员,并引导他们大力发展生态养殖项目。“如果任期内不能为宝林村培育出优秀的后备干部,我们费尽心血搞的‘宝林实践’难免昙花一现,那不成了形式主义吗?”拼劲十足的李伟又放出了“狠话”。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