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深入挖掘“5·12”抗震救灾精神 努力回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好时代
2016-06-01 10:36来源:四川党建网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512”汶川地震灾害应对研究与培训中心教授 王春英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总书记的讲话鼓舞人心,我们要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本职、结合实际,深入研究和阐释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一,系统总结抗震救灾的基本经验,为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提供有益借鉴。地震灾害的发生是自然规律的表现,人类能做的事情首先是做好预防和准备,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悲剧的发生和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高发频发的国家之一,尤其是近几年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堪称为世界上重大地震异发频率较高的国家之一。2008年5月以来,四川在五年之内经历了“5·12”与“4·20”两次大的地震。其中,“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仅四川省就有68712人遇难,17912人失踪,这场灾难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5·12”特大地震造成的惨重代价和巨大付出,应当换来人们对于巨灾应对管理的意识的增强、知识的丰富、制度的完善和能力的提升。我们要深刻领会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研究应急管理领域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政府应急管理的现状、经验和规律,系统总结巨灾应对的成功做法和模式,配合与协助政府、企事业单位进行应急管理创新实践,推进四川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与发展。

第二,深入挖掘抗震救灾的宝贵资源,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新时期党性教育基地。近年来,党中央不断强调指出,全党要把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这不仅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及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新时期加强领导干部党性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且是在关键时刻提出的一项推进思想作风建设的重大任务。“5·12”汶川特大地震是前所未有的大灾难,它带来的也是前所未有的国力展现、军力大集结、民力大凝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政治优势在抗击巨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抗震救灾,是和平条件下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与意志较量的特殊特殊战场,这个战场直接检验了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直接检验了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广大党员的先进性。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地震灾区各级党委、政府主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成果进行组织管理,尤其注重从精神、文化的层面来思考、实施救援和重建,不仅创造了坚持把生命救援放在首位的应对巨灾的“自救待援”模式,涌现了无数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顽强拼搏、自强不息抗震救灾和重建家园的先进事迹,而且在震后一片废墟之上,坚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以人为本”原则大力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为新时期加强党性教育工作提供了独特、丰富、鲜活的素材和场景。认真总结各级党组织在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中的巨大作用和工作经验,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深远意义。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抗震救灾的精神财富和历史资源,把抗震救灾精神的教育与时代精神的教育融合起来,努力建设一套具有四川地域特色的干部培训机制和党性教育体系,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大力弘扬中国人民在特大自然灾害面前表现出来的伟大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重建提供强大支撑。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要实现长治久安、天下太平,人心为上,技术次之。新中国走过了两个三十年,正在历经第三个三十年,人们经历了“有公无私”与“物欲横流”两种极端的社会意识潮流,来到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我们的各种社会矛盾在凸显,中华民族的振兴正是呼唤精神力量之关键时刻。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的突发,让身处重灾区的各族人民的发展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成果被一笔勾销,甚至祖祖辈辈的辛苦努力也化为乌有。相对来说,文化重建比物质重建显得更重要,更长久。“5·12”汶川特大地震是人世间的一场重大灾难,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灾区人民以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坚韧努力战胜了磨难、经受住了考验。一个政府在应对灾难中展示的,不仅是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更包括整体的执政形象和执政能力。与1976年应对唐山大地震相比,抗击汶川地震更呈现出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依法救灾、廉洁高效,公开透明、开放救灾等鲜明特征。全力抢救群众的生命是应对汶川地震巨灾最核心的取向,“5·12”抗震救灾的胜利是以人为本的胜利。在抗击“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灾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抗震救灾的钢铁长城,用青春和汗水诠释了战斗堡垒的时代内涵,用大爱和执着捍卫了共产党员的崇高荣誉,用责任和奉献抒写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5·12”特大地震灾难极大地唤起人们的精神重建,我们作为身处灾区的哲学社会科学教研人员,有责任认真挖掘“5·12”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伟大精神,以具有高度概括力、阐释力和学理性的抗震救灾理论成果,对于逝去生命的深情祭奠,对于无私援助的庄重感恩,对于自然规律的理性回馈。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