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党建引领助脱贫(总第282期)
2016-05-30 15:10来源: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
本期视点
做好党建扶贫这篇“文章”

谈到扶贫攻坚,大部分人概念清晰。但是说到党建扶贫,或许就有人不理解其中的深意和内涵,事实上,党建扶贫是篇大有可为的“文章”。
扶贫攻坚是项系统工程,不仅工作量大面广,甚至还会遇到一些难以想象的困难。要想解决困难,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凝聚共识、增强引领,抓党建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同时,我们的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最了解农村基层实际,抓好党建能够找准“贫根”,解决好“扶什么”的问题。
扶贫攻坚工作既要靠苦干实干,也要靠会干巧干。党建扶贫能够运用组织部门的优势搭好平台、找对方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本刊记者  舒小铃

早上天刚亮,利州区宝轮镇苏家村的苏青明便开着他那辆二手小货车,将新摘的香菇拉到城里的菜市场去卖。他的香菇个头小但香味浓,很是畅销。前不久,宝轮镇党委副书记刘戬刚给他送来了两万元的项目补助款,苏青明准备今年再扩大规模,增收致富指日可待。

夕阳西下,旺苍县嘉川镇太平村的贫困党员雷开友,忙着将羊群赶回家。得益于县上的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雷开友去年开始发展的养羊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已建成羊圈300平方米,养羊300余只,预计今年12月底出栏150余只,年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

“感谢党组织给了我发展产业的信心”“是党组织引领我走上了致富路”……在精准扶贫脱贫过程中,广元市狠抓党建促扶贫,包括市、县(区)、镇(乡)以及村各级层面,通过创新机制、建强组织、发展产业等,使党建与扶贫有效融合、相互促进。
   
抓住精准扶贫“牛鼻子”

去年下半年,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专题部署扶贫开发攻坚,吹响了全力精准扶贫的“冲锋号”。由此,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为新阶段各地的重要工作。

党建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元市委组织部及时跟进,结合职能优势,下发了《关于认真贯彻市委六届十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党建扶贫工程的意见》,明确实施“八大工程”,推进党建扶贫,抓住了精准扶贫的“牛鼻子”。

八大工程包括:班子优化工程,建强推动扶贫攻坚的领导集体;骨干集聚工程,打造推动扶贫攻坚中坚力量;干部提能工程,增强推动扶贫攻坚过硬本领;人才支撑工程,强化推动扶贫攻坚智力保证;强基惠民工程,筑牢推动扶贫攻坚战斗堡垒;帮贫助困工程,形成推动扶贫攻坚强大合力;以及凝心聚力工程和责任驱动工程。

同时,广元市委组织部还配套出台《广元市从严从实管理贫困村“第一书记”办法》和《关于在扶贫攻坚中开展“三讲一议”活动的通知》两个文件,推动形成全党动员、聚力脱贫奔康的局面。

随后,着眼于党建扶贫的具体行动相继展开。

选优配强“第一书记”,实现全市739个贫困村全覆盖,并实行“召回”制等,加强对“第一书记”的管理,使“第一书记”能真帮实扶解民困。

根据扶贫攻坚需要,广元市从市县部门、乡镇抽调精干力量到市县行业扶贫牵头部门和扶贫攻坚任务重的乡镇任职,使扶贫攻坚的力量得到充实。

强化科技支撑、深化对口帮扶……党建扶贫在广元各地落地生根。

党组织联手力量大

“刘书记,你来得正好,我那个蓄水池还是漏水,麻烦你再联系下专家来看下是什么原因。”刚刚看完苏青明家新修的香菇冷藏库,刘戬又赶去羚航牧业养羊基地,刚好碰到想找他的基地负责人孙锡土。

“这个养殖场发展起来后,群众既可以在这里打工,还可以养羊、卖牧草挣钱。只有各个村的产业都发展起来,群众才能顺利脱贫。”肩负重任,刘戬随时都在为解决群众的脱贫事情忙碌。

在省、市扶贫工作会后,精准扶贫需要真正迈开步子向前推进,如何走?怎么扶?怎样才能落到实处?扶贫之路走到基层,问题越发具体。

利州区结合实际,开展“三千干部包万户,脱贫奔康能致富”活动,帮助贫困村理思路、建班子,找致富路子。

各乡镇党委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探索扶贫新路。

宝轮镇党委创新思路,根据全镇重点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边远山区、群众因灾因病返贫率比较高的实际,坚持在全区“六个一批”和“十一项重点工程”扶贫工作体系基础上,进一步精准安排部署了“一村一品一特色”到村扶贫产业布局和产业到户扶贫项目。

不仅如此,宝轮镇改变均衡推进的传统做法,坚持在扶贫工作中先难后易,以农民人均纯收入、贫困人口数量、脱贫发展潜力为依据,将6个重点贫困村再细化为三类,更加注重政策、资金、项目向一、二类重点贫困村的倾斜力度,使扶贫更精准、更有针对性。

在各级党组织的联手推动下,广元市脱贫奔康致富路越来越宽广。

想出好点子  趟出新路子

“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现在,扶贫工作重视基层已成各级共识,但是钱怎么花、政策如何在基层落地,却没有现成的模式,考验着基层干部的智慧。

在去年精准识别贫困户工作结束后,在利州区荣山镇,按照政策每户贫困户有6000元的财政补贴,用来发展产业。是把这笔钱发下去让贫困户单家独户搞产业还是整体投资?

荣山镇峰岩村“第一书记”何建华和镇、村领导经过深入思考并和贫困户商量,最终决定把这6000块钱以股金的形式投入到村里养鱼场项目,以让群众获取长久收益。同时,为让大家安心,采取村组干部自掏腰包入股、村上以基础设施入股的形式,打消了贫困户的疑虑。

广元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干部、三堆镇龙池村“第一书记”周元军,创新开展“产业大户+贫困户”“专合社+贫困户”等多种模式,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现在,该村陈文贵、康克军两户食用菌大户带动35户建卡贫困户发展食用菌6万余袋;大学生“村官”何茜提供资金和技术,带领严福珍等两户贫困户种植雪里红土酸菜,每亩收入比过去多3000元。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扶贫“一线”,基层干部们充分运用智慧,用新点子、新路子助力贫困群众尽快甩掉“穷帽子”脱贫致富。

责编:陈晖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