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老领导”变身新乡贤(总第281期)
2016-05-03 15:16来源: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
“如果我不回来,每天就只能在城里喝喝茶打打牌,那多没意思。”
“农村人都往城市里跑,其实农村更需要人来发掘。”

本刊记者  冯雅可

地处川黔交界的古蔺县古蔺镇小水村,群山环抱、林深路险,在过去十几年里,这个崇山中的小村落,穿梭着一群“背篼者”:他们没有职位,没有报酬,却义务组成小水村关工委,用背篼背着档案资料走家串户为民解忧。

如今,这个“背篼关工委”发起人之一何宗辉已经81岁了。这位原泸州市政协副主席,曾任职古蔺县委书记多年的老干部,早在18年前退休后便还乡,在他的感召下,先后有十多名退休干部返乡,为山村发展贡献余热。

小水村的故事,正是中央明确提出培育“新乡贤文化”的最佳诠释。

换舞台唱戏 

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应当选择什么方式安度晚年?当企业不断抛来橄榄枝,顾问、董事长等职务任挑选时,何宗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乡当农民。何宗辉看得很远,想得很深,究其原因,是落叶归根的留恋,更是报效桑梓的责任。“工作时我是站在指挥者的角度对农业发号施令,退休了理应用普通农民的亲身经历去印证过去那些决策是否切合实际,好比换个舞台唱戏。加上我的农业工作经验,多少能为咱们农村的脱贫致富提供服务。”

于是,何宗辉“满载而归”——他从泸州农业部门要了些科技资料,自己掏钱买了5000株茄子秧、4000株海椒秧、1000株番茄秧等秧苗,风尘仆仆地回到小水村。回乡第一件事就是大棚蔬菜试种,他在自家不到1亩的土地上种了玉米、茄子、海椒、番茄、黄瓜、豇豆、三月瓜、四季豆等十个品种蔬菜,并把蔬菜苗配搭地膜、化肥,分送给邻近的25户乡亲。然后按照大棚蔬菜科学种植的操作规程,把25户乡亲请到家里,亲自示范传授种植方法。

由于每个品种只有分把地,被大家戏称为“袖珍菜园”,不过,正是在这片“袖珍菜园”里,小水人感受到科学的力量:何宗辉种植出来的蔬菜,不但质量好、产量高,还把同类蔬菜的成熟时间足足提前了两个月。后来何宗辉又开始摸索稻田养鱼、开办养猪场,并给村民吃了“定心丸”:“大家跟着我一起干,失败了我来承担损失!”在退休“老领导”身体力行下,小水人逐渐抛弃传统的廉价劳作,走上科技种养道路,不到一年时间,村民的收入明显多出一大截。
   
返乡追随者

何宗辉返乡务农带来的震动,逐渐在他褪去“大官”身份,上山下田操办农活中平息。但何宗辉从此如指路明灯般存在于小水村人心中,乡亲们有大事小事,村干部有工作疑难,都会找他商量。甚至有人敬仰他的精神,也踏上了返乡之路。

何克修是何宗辉的第一个“追随者”。2003年,原古蔺县林业局工会主席何克修退休后,不顾家人反对,回到小水村当起了农民。在何克修退休前,为了帮助村民打通村道,捐助了1000元,可当他一年后返乡时,才发现修路因各种原因搁置了。“全村运输都靠这条路,怎么也得修上!”于是,何克修开始走东家跑西家做群众思想工作,白天带领群众上工地、指挥施工,晚上串门协调占地、处理纠纷,既是指挥员,又当施工员、调解员,成了村里的大忙人。在计算青苗补偿费时,有些村民认为“自己的补偿少了”,何克修立即慷慨出资补齐差额部分,这一举动感动了村民,“老何这么大公无私,我们再扯皮,实在是问心有愧。”很快,公路打通了,村里运输难的问题解决了,公路修通后短短一年时间里,就有5户村民新建了砖房。何克修还四处筹资,组织村民为村里铺设起了自来水供水管道。至此,两千多村民结束了挑水喝的历史。

贴钱修路、捐资助学、协调矛盾、宣讲法律……何克修的退休生活在各种义务劳动、山村琐事中度过。但他却干劲十足,“如果我不回来,每天就只能在城里喝喝茶打打牌,那多没意思。”
有人比何克修想得更明白,他叫赵三国,去年6月退休的古蔺县林业局干部,老家在与小水村一条山谷之隔的大寨村。去年底,赵三国就做好了返乡的准备,将老家的土坯房粉刷一新,并在家门口挖了口鱼塘。“农村人都往城市里跑,其实农村的发展空间更大,更需要人来发掘。”就在不久前,为了丰富村里的文化生活,赵三国出资、拉赞助,为大寨村建起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篮球场。

山村关工委

都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何宗辉、何克修等人的“单打独斗”,在一次与小水小学退休校长王登杰、退休教师肖凯、村民苟翰彬等德高望重的乡村贤达碰头会上达成了共识——要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尽微薄之力,帮助留守老人儿童过得更幸福,成立“小水村关工委”和“小水村老年协会”。小水村,也成为古蔺最初在村级单位中成立关工委的地方。

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无报酬、无办公经费、无办公地点,一个背篼,几本资料,几位老人笑称“创小水特色的关工委”。此后,小水人便时常看见几位白发老人,背着背篼在村道山坡上行走,走村串户。因为工作细致,老百姓开玩笑说:“他们干的事情可多了,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

为了遏制因贫辍学的现象,几位老人创办了爱心助学基金,并利用人际关系,向社会发出倡议,筹集资金7万余元,资助贫困学生80余人。

小水有两条溪沟,此前,溪沟上面没桥。一旦山洪暴发,孩子们无法过河只得休学在家。为此,小水村关工委四处筹集资金,修起了3座石桥。同时,还为孩子们铺设了一条由水泥浇灌而成,长3公里的上学路。

他们不仅关心青少年教育与成长,关注老年人的赡养和晚年生活,还积极为经济建设发展出谋划策、找路子、做榜样,而凭借他们德高望重的身份与公平公正的态度,一些连村干部无法协调的矛盾纠纷,“只要关工委出面,矛盾大多能得到解决。”民间纠纷与社会矛盾纷纷迎刃而解,民风民情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们就像无形的帮手,默默地替你排忧解难。”小水村党支部副书记雷庆刚颇有感触,村干部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产业发展、新村规划等宏观层面,难免会疏忽掉村民的情感管理,关工委及时地弥补了他们工作的缺失,“这几位‘老辈子’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

 2008年秋,古蔺百年县庆,小水村关工委牵头出版了一册文集,名为《小水文存》,汇集了近两百篇出自小水人之手的文章、诗词,作者有勤于笔耕的文人,也有地道的庄稼汉,他们记载下小水人、小水事、小水景、小水情……

“它的出现,正像原野上刚刚探头的一株小草,又像山谷间初绽的一星野花,它必将带来一个姹紫嫣红、生意盎然的春天。”原古蔺县政协主席朱文国在序言中如是说。

责编:史瑞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