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新乡贤治村:以柔克刚润物无声(总第281期)
2016-05-03 15:15来源: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
乡贤是家乡的守望者和乡土精英,乡贤文化蕴含着社会治理的智慧与经验

本刊记者   史 瑞

“敦孝悌,力本业,慎交友,尚勤俭……”在高县四烈乡闫村,每逢传统佳节,村民们集体诵读家训从一项仪式演变成了一道风景。

闫村村容整洁、村民友善,大吵小吵不见、欢歌笑语不断。然而,就在几年前,这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村子因矿山开采的利益纠葛、公路硬化土地纠纷、邻里矛盾等状况,导致村民之间一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的情况屡见不鲜,打架斗殴也时有发生。

如何科学有效治理村子,培育村里的好风气,村“两委”把目光聚焦在以老教师、老党员为代表的新乡贤群体,成立乡贤议事会调解纠纷矛盾,依托新乡贤重修家谱家训、开办“国学讲堂”等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筑牢村民思想意识高地,让闫村风貌大变样。

重塑家风、村风与民风

闫村与宜宾市多数山村一样,从外观上看并无奇特之处,直至走进村子,了解其精神所在,才知特别之处。村里民房墙上挂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村民门前对联朗朗上口的道德语句一目了然。文化广场上的石碑镌刻着全村人共同订立的奋斗目标——“和、勤、福、美”。

“我们就是在这个广场举行诵读家训活动。”闫村党支部书记严智权说,一次他走村串户时,见到有老人拿着一本族谱教育子女。老人讲得仔细,后辈听得认真。严智权好奇地凑过去一看,发现家训、族谱中有一些内容,比如教导人要诚实守信、勤俭持家,遵纪守法等,字里行间满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的正能量。

“这些族谱、家训有传统文化,有群众根基,大家易于接受,为何不把它发扬光大?”于是,在村“两委”的号召下,闫村贾、李、陈、王四大家族的家谱重修工作启动了。修家谱并不轻松,需要付出大量精力,还要有专人编修,毕竟编修家谱属于家族内部事宜,不便有太多行政干预。此时,村干部想到发动村里退休老教师、老党员群体,他们也是村民周知的“文化人”和“能人”,挑起了帮忙修家谱的工作。

在村“两委”的指导下,由退休老教师贾廷川等新乡贤执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编修全过程,不断丰富和完善内容,对契合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发扬,相悖的予以修正。“比如严氏原辑家训中‘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奴婢不得与主人同饮食共衣服’等内容在新家训中被删除修缮。”贾廷川说。

每逢传统节日,全村大族小姓齐登场,晒家谱、诵家训、比家风。“你贾家‘睦宗族’,我李家就‘睦乡邻’。”贾廷川说,大族小姓都来亮自己的家谱、家风、家训,也为各家各姓提供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彼此相互激励。就这样闫村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家庭这个社会最小的“细胞”,在传承中华文明中,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家风汇聚成了村风,重塑了民风。

传承创新以文化人 

如何把闫村的诵读活动推向深入,让其发挥更大的正效应?自去年起,村“两委”动员贾廷川在村党群活动中心开起了“国学讲堂”,逢周日下午免费开课。

“忠,过去是忠于君主……现在就是要忠于党、忠于法纪;孝,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虐待父母,将受到处罚;礼,就是要讲规矩,不逾礼、不违法;智,学而知、知而智,不学法、去违法,不是智而是愚……”课堂上,贾廷川深入浅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理念对传统国学进行解读,村民听得津津有味,掌声不断。

在“国学讲堂”的推动下,村“两委”陆续组织村民学习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土地承包法》《环境保护法》等与日常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在潜移默化中,村民明白了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支持道路硬化、矿山开发、产业发展的群众也多了起来,为闫村发展实现“弯道超车”注入了强劲动力。去年全村栽种果树面积达1500亩,已投产500多亩,收入500余万元,目前又发展了150亩李子和脆桃,全村水果种植达1800亩。对此,严智权深有感触地说:“建设新农村,既要靠物质力量,也要靠精神力量。”

闫村的“国学讲堂”开班后,在四烈乡党委指导下,贾廷川进一步拓展,把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创作为藏头诗,自编乡学教材,为村民提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村新乡贤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宣传员。”乡党委书记邓卓文说,四烈乡又在闫村试点开展了“双评双带”活动:评产业示范户,带领群众勤劳致富;评和谐新风户,带领群众崇尚新风。该村三组的彭中友和婆婆单中云关系一直比较紧张,说不上两句话就要吵架。通过“双评双带”活动,增进了婆媳二人的感情,消除了隔阂,如今,她们二人已成为全乡母慈媳孝的模范。

寻“根”顺“气”化纠纷

在闫村,家门前挂着“和谐新风户”的老党员贾联根家是村里的“地标”。“他是村里的贤人,我们有事都会找他请教。”村民王大哥坦言,村里征地、土地流转等一些工作靠村干部不一定做得动,但像贾联根这样德高望重的人出马,大家都服。

当地有一句俗语叫“好话说在前,母鸡也可过大年”。大意是只要话到了,气顺了,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邻里、家庭之间的矛盾纠纷,不管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还是事关稳定和谐的“大事”,往往都是因为心中憋着一口气出不来、顺不了,从而导致矛盾升级。而在闫村,新乡贤就扮演着这个“顺气”的角色,他们凭借地熟、人熟、事熟为乡亲所信任,对村组矛盾纠纷找得着“道”,寻得着“根”,理得顺“气”。正因如此,闫村开始探索“村‘两委’+乡贤议事会”的治村模式。

村民对村子旁的石粉厂粉尘污染意见很大,随着村民法律知识水平提高,去年不少村民要求村“两委”与企业老板“打官司”。村“两委”召集村民代表、乡贤议事会成员集体研究解决办法,大家都认为诉讼可能对村、企“两不利”,决定先试行调解。

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贾联根与乡贤议事会成员一起,将调解的优势讲够、将“两不利”的原因讲透,得到了村民和企业的认可,双方达成协议,由企业出资100多万元用于污染治理及补偿。最终,问题解决了,村民也笑了。 

责编:冯雅可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