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金融扶贫:“贷”动老乡奔小康(总第281期)
2016-05-03 11:21来源: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
文/本刊实习记者   郭俊慧

2014年以来,我省在金融扶贫工作上,不断发力,创新支持引导方式,先后出台金融服务改革方案、金融支持扶贫惠农工程实施意见,强力推进扶贫小额信贷。

去年7月,巴中市通江县启动“扶贫小额贷”试点工作,将贷款对象精准锁定为建档立卡贫困a户,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近一年来,“扶贫小额贷”如何实施、实施效果如何?银行又是怎样进行风险防控?

贫困村民“家门口”的银行

“村上给我评了一个五星级,到信用社贷款一不要抵押二不要担保,办理起来很方便,政府还要补贴大部分利息,一万块钱一年还不到一百元利息。现在我也成了养殖大户,日子越来越有过头了。”火炬镇苟家坝村一组的王小兰一脸掩饰不住的兴奋。

在通江县,随着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像王小兰一样,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全县成立了县、乡(镇)、村三级扶贫小额信贷小组。各村也成立了由乡镇包村干部、村组干部、银行信贷员、贫困户代表组成的评级授信小组。根据建档立卡贫困户诚信状况、劳动力占比、劳动技能、上年度人均纯收入等四项指标将他们评定为二至五星四个信用等级。”通江县扶贫移民局副局长冯明介绍说。

据了解,评级授信有效期为两年,单户分别最高授信2万元、3万元、4万元、5万元,通过评级授信的贫困户到合作金融机构贷款无需担保和抵押,而且实际执行利率仅为商业贷款利率的一半。另外,县财政还安排有专项扶贫贴息资金,按年利率5%予以贴息。

如今在通江县,只要是建档立卡精准识别贫困户,凡是个人有意愿申请贷款,经过评级授信,通过风控小组和银行审核,便可签订协议领到贷款。

“以前到银行贷款好话说尽,还要找亲戚、朋友帮忙担保、抵押,银行再派专人核实情况,就算顺利也要大半个月才能办下来。这次被评为三星级后,拿着盖有村‘两委’鲜章的贷款申请书,没有任何抵押和担保,不到两小时3万元贷款就发放到了我的‘一卡通’上。”苟家坝村一组贫困户张建富很是高兴。

截至目前,通江县扶贫小额信贷,这个被称为“穷人家门口的银行”已覆盖全县45个乡镇、460个村,为3278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评级,2.8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授信,授信总额达6.4亿元。

正如县扶贫干部所说:“扶贫小额贷”将金融“活水”的滴管伸向了最需要的地方。

银行“下乡”的勇气

 贫困户贷款没有抵押物、没有担保人,这样放贷风险有多大?贷款能不能按期收回?

给银行吃上“定心丸”,风险控制很关键。为有效防控贷款风险,推动金融扶贫良性循环,通江县建立了以风险补偿为主的财政支持体系,设立1500万元“精准扶贫风险贷款补偿金”专户,并与合作金融机构达成协议,若出现单笔贷款逾期未还,通过法律途径仍无法清偿时,将由政府、银行共同组织评估定损、共同补偿,将贷款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据了解,每个贫困村都成立了由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党员代表和信用社相关人员组成的风险管控小组,专职履行放贷初审、风险防控、贷款催收等任务。同时,按照《通江县扶贫小额信贷工作方案》规定,若贷款本金逾期90天以上未还,将会下调该星级贫困户一个信用等级并纳入其诚信记录,从而直接影响今后的贷款额度。
年近七旬的退伍军人王炳昌因为妻子和孙子的几次大手术而致贫。被评为二星级贫困户后,他向当地信用社贷了两万元,不久,便主动去银行将贷款还了。当问及原因时,他的回答十分简单:“村上还有比我更贫困的人,他们更需要贷款。”

“现在政策这么好,哪能借了国家的钱不还哦。”“人穷不能志短,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讲诚信。有借有还,再借才不难嘛。”村民们质朴的话语令人印象深刻。

“假如某贫困户之前在银行有不良信用记录,按常理,5年之内在银行是贷不出款的,遇到这种情况怎么解决呢?”“这就要感谢市、县级帮扶单位的支持啦!”火炬镇党委书记张劲松笑着说。

原来,全县每个贫困村都有市、县级部门对口帮扶,每个帮扶单位通过职工捐赠、工作经费节余等方式筹集不少于10万元的担保基金。如果定点帮扶的贫困村有贫困户因之前的不良信用记录而不能贷款的,这10万元作抵押可以帮助其顺利贷款。

“风险贷款补偿金和完善的风险补偿制度给了我们‘进贫困村民家’的勇气。风险分担化解了,我们何乐而不为?”通江县信用联社工作人员坦言。

据了解,实施扶贫小额信贷近一年来,全县无一笔逾期不还行为。

金融杠杆撬动的扶贫活力

长期以来,造成部分贫困户贫穷的原因,除了自然条件恶劣、天灾人祸等客观因素外,思想贫穷和观念落后等主观因素才是内在根源。

“必须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思想。引导他们摆脱‘等、靠、要’思想,帮助打开思路,找准出路,解决怕贷款,不会用贷款的问题。”通江县信访局派驻的“第一书记”丁强如是说。

在通江,通过开村民大会、院坝会、发宣传单、进村入户宣传,消除村民“怕贷款,不敢贷,负债恐慌”的心理。借助成功典型,激励引导贫困户贷款发展产业的脱贫故事比比皆是。

截至4月下旬,通江县已发放小额扶贫贷款7630万元,这一数据预示着贫困户“怕贷款,不敢贷款”现象已大大减少。

“起火粮”有了,怎么运用,运用效果如何呢?去年来,通江县先后制定系列文件,通过培育特色产业,以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

“通过干部驻村帮扶、企业农户联营、农户抱团发展等形式,不断提高贫困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扶贫移民局局长万学成说,“我们把贫困农户纳入到产业开发的链条中,将分散的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使贫困农户在产业开发中增产增收。”

例如,四川犁夫生态牧业有限公司实行统一牛种包牛源、统一培训包指导、统一防疫包治疗、统一配料包饲草、统一销售包回收的“五统五包”帮扶机制,极大地降低了贫困户的养殖风险。同时,还组织贫困户参加中华联保公司保险,养牛户按300元/头缴纳保险费(其中,财政按50%进行补贴),若牛因疾病、意外事故、自然灾害、食物中毒造成死亡,保险理赔按5000元/头给予补偿。

“起步有扶持,市场有保障,风险有兜底,我们担心的政府都想到了。”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村民们对“扶贫小额贷”的满意度。

目前,通江县小额扶贫贷款成效已初步显现。据了解,贷款贫困户共计种植核桃、茶叶、中药材等5万余亩,养牛3000余头,猪5000余头,羊8000余只,巴山土鸡20余万只,发展食用菌50万袋,建农家乐20家,产业发展项目预计产值达1.5亿元。

“有了扶贫小额贷款,我致富奔小康的底气更足了!”望着眼前新发展的核桃园和猪圈里的10头大肥猪,62岁的张建富眉飞色舞,“最多两年时间,我们家就能脱贫了!”

责编:陈晖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