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上校村官”的治村之道——记安县塔水镇白塔村党支部书记李治林(总第280期)
2016-04-01 15:14来源: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
本刊记者  冯雅可
 
春阳暖菜花黄,三月的安县塔水镇白塔村风清气爽。
梁代凤收拾着屋子,一眼瞥见了墙上的奖状,“鲁豪:沙汀中学学习先锋”,“早几年,哪想得到他能静下心读书呢?”思及此,梁代凤转身到后院摘了几个柚子,直奔村委会。
村卫生室医生梁选廷正在清理药柜,顺手拿出了一个清创缝合包,弹了弹上面的灰尘,“现在乡邻和睦,再没人为小事争得头破血流了。”
抬眼时,梁选廷看见梁代凤跟李治林在为几个柚子僵持,连忙上前帮腔:“李书记,没有你哪有现在的好日子,柚子就安心收下吧。”梁选廷话说得坦荡,心里也无比认可,这股信任与寄托,如同几年前李治林回乡那般深刻。
 
上校当“村官”
 
白塔村曾是一个问题村。村民常因鸡毛蒜皮的事争吵不休甚至大打出手,过去几年,找梁选廷看病的少,包扎伤口的多。村干部每年要处理各类矛盾纠纷200多起。“再不来个管事的人,我们村就完了!”此时,大家想到了李治林:一个从白塔村入伍,逐步成为正团职上校军官,转业后在成都定居,摇身变成荷花池服装店老板的“传奇”人物。
让一位上校放下身段,让一名商人放弃生意,让一个城里人重返农村,看似不可能的期盼在2010年成真。当年10月,李治林回白塔村竞选。11月,他高票当选为白塔村党支部书记。
“我是白塔村人,一定会尽我所能,把我们村带好带富。”李治林竞选时的话,好似一颗定心丸,让在场的梁选廷隐约感到了踏实。不过,也有人对李治林的到来不以为然,“来多少人都一样,还是管不好村。”就是这样的现实,促使李治林梳理出白塔村的“旧疾”:干群关系紧张,上访频繁,宗族观念等落后思想严重。受这些因素影响,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对改变落后现状没有信心,工作积极性不高。李治林清楚,要想白塔村摆脱贫困,就要解决根深蒂固的历史遗留问题,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人心。
   
治村先治人
 
李治林上任后发生的一件事,强烈地触发了他“治村先治人”的想法。
2011年春节,白塔村三组的留守少年小强(化名),因不满奶奶没有买一条短裤,在回家的路上,与奶奶顶嘴。回到家后,他居然将奶奶的衣柜、床用菜刀砍得稀烂。被父亲狠狠教训后,小强变得破罐子破摔,爷爷奶奶无法管教。
“白塔村大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他们渴望父母的关爱,爷爷奶奶的隔代教育问题很多。”酷爱国学的李治林备受触动,决定在节假日把孩子们组织起来学国学,帮助他们塑造健康人格。
2011年7月,李治林自掏腰包办的国学班正式开课。开始有些村民并不理解,第一天只来了15个娃娃,李治林就把《弟子规》和故事结合起来讲授,又让孩子把课堂上学的内容带回家讲给家长听。渐渐地村民们感兴趣了,来上课的孩子也越来越多。最多时,班里有近200个孩子。不仅有本村的,绵阳和成都的家长也慕名把娃娃送来。
梁代凤的孙儿鲁豪在国学班学习后,整个人就开了窍,不再调皮惹事,变得体贴关心家人,学习也更自律主动,去年高分考入了安县最好的中学——沙汀中学,成绩名列前茅。
曾经顽劣的小强也在国学的感化下成长,他长大外出打工,没隔多久便回家,跪在奶奶面前,把挣到的一千多元钱全给了奶奶,解开了祖孙俩多年的心结。
 
国学塑民风
 
国学班的成功,开启了白塔村全新的治村模式。李治林把国学理念融入村规民约之中,不仅组织学生、家长、老人学习《弟子规》《三字经》《大学》《中庸》等国学经典。他还在干部会、党员大会上,把《弟子规》的内容逐句翻译,并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讲故事,让党员干部们轻松接受国学的熏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渐渐地,村民越来越常看到干部们奔忙的身影:农忙季节,村干部战斗在“双抢”第一线,义务为老弱病残的村民收割油菜,栽秧苗;洪水来临时,村干部跳进齐腰深的河水中,救助村民。
国学改变的不仅仅是孩子,不仅仅是干部作风,整个白塔村的村情村貌都在悄然无息地发生着变化。现在的白塔村祥和安宁,好家庭、好媳妇、好邻里比比皆是,村民写入党申请书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唱红歌、跳健身舞的多了,打麻将的少了;外出打工的多了,酗酒滋事的少了,上访闹事的没有了……
民心纯了,人心聚了,白塔村遗留的“老疙瘩”,也一件件地在李治林的带领下理顺了:
没有台账,李治林就在全体村民大会上郑重承诺:禁止干部公款吃喝送礼,所有账目月清月结,开支明细一律公开。
没有水泥路,李治林就带领村组干部和全村党员无偿苦干,对全村上万米沟渠进行疏通、平整、加固,对全村机耕道进行清理,打通了水泥路面。
没有产业增收,李治林就带领村民搞特色种植养殖业,兴办家庭企业。由安县信用联社党委在白塔村投资数十万元建立的白塔黄浦核桃林基地,已经全部建成。
如今的白塔村犹如遍地金黄的油菜花般欣欣向荣。
前不久,李治林又托妻子在成都印刷了100本国学教材,打算发放给新入学的孩子。粗算下来,他前后已经拿出了6万元支撑白塔村的国学教育。
“李书记,当年你放着好日子不过,来陪我们过苦日子,到底是图个啥呢?”有村民忍不住吐露心中疑问。
“就图把我的好日子变成大伙的好日子。”李治林答得云淡风轻。
责编:刘艳梅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