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脱贫一线的“第一书记”·巴中篇(总第280期)
2016-04-01 15:05来源: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

编者按
去年8月底,我省下派1.5万多名“第一书记”奔赴农村脱贫一线,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他们以村为家,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路上的“主心骨”。
今年3月,本社与各市(州)委组织部联合,在四川党建网、党建视点微信公众号启动了“身边最美‘第一书记’主题宣传活动”,旨在激励他们在推进精准脱贫工作中创造新业绩。为此,本刊开设专栏,同步刊登各市(州)在活动中由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票选出来的“最美‘第一书记’”。
“身边最美‘第一书记’主题宣传活动”首站在巴中市举行,全市在699名“第一书记”中,以县(区)为单位选拔了15名优秀“第一书记”参与评选活动,通过本社官方微信号“党建视点”进行投票。投票从3月1日启动,到3月15日截止,受到了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热烈关注和积极参与。最终按票选结果产生了5名巴中市“最美第一书记”。

刘泽训: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通江县空山乡青龙村“第一书记”

去年3月的一天,朦胧的晨曦唤醒了熟睡的人们,通江县空山综合林场副场长刘泽训凝望着为他收拾行装的妻子,心里温暖又内疚。就在前一天,他还处于两难境地:患癌的妻子由谁来照顾?自己到贫困村扶贫攻坚能否履好职?

心中的那份担当重于天,他只能带着对家人的愧疚前往偏远贫瘠的青龙村。

上任当天,刘泽训来不及安顿食宿,就和村支书一起走家串户,了解村民困苦。经过走访调研,刘泽训首先盯准的是打通与陕西省福成乡、巴中光雾山诺水河风景区的两条出境路。“修不通出境路,回家种红薯。”在刘泽训的带动下,全村干群迅速行动起来,男女老少,背着干粮铁罐、锤头铁钻,冒着六月酷暑,攀悬崖、爬绝壁、抓藤蔓,抡铁锤、握钢钎、砸坚石……短短几个月,“天堑”变通途。

随后,他提出把青龙经济融入空山旅游经济带,建成空山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然而,项目却遇到了问题——26户反对搬迁、58户不同意流转土地。刘泽训只好带领村组干部一趟趟挨家走、逐户说。

一天,刚结束村上精准脱贫研讨会,刘泽训就连夜驱车赶赴陕西调运大黄种子。在海拔1800米的陡坡上,冻结的路面使车子突然打滑向山崖翻去,幸好被一棵核桃树挡住。一个多小时后,刘泽训才从昏迷中醒来……

“刘书记,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放心吧,我们跟着你干了。”在他的诚恳与坚持中,固执的村民终于点了头。

面对群众的期盼,刚经历生死考验的刘泽训继续前往陕西调运大黄种子。在冰雪冻结路面的地方,村民早已会聚在一起,拿铁锹、扛锄头、拉铁链、铺草垫,刘泽训和大家一起推的推、拉的拉,嘹亮的号子声响彻山谷,硬是将车子开过山顶,直达产业基地。

在刘泽训的带领下,青龙村的幸福美丽蓝图已绘就,干群齐动手,投入到决战贫困的攻坚战中。

李紫文:我的工作就是为大家跑腿
巴州区鼎山镇秋桂村“第一书记”

巴州区鼎山镇秋桂村是巴中市精准识别的建卡贫困村。扶贫如何着手?巴中市委群工部干部李紫文一时也拿不准主意。单位领导及时指点:“按‘三严三实’要求办,用精准扶贫标准干。”

“村民需办什么事尽管动嘴,我的工作就是为大家跑腿。”李紫文刚驻村,就表明是为大家服务的。为彻底解决二组冯正光家的危房问题,他连跑了10多天,成功协调规划新建砖房。四组谯佳民开办养鸡场面临技术难题,他主动上门解难,三次到市、区畜牧部门找领导、请专家,不仅免费提供技术,还引进良种土鸡80余只。如今,他已上门帮助41户贫困户分别新上一个养殖项目。

李紫文知道,要彻底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必须走出一条村民共同富裕之路。

为了引进更多促农增收致富项目,李紫文不但在村里成立了雷竹产业协会,帮助全村栽植雷竹70亩,还进行水产项目创新升级,先期投资40万元,修建一座小型水库,发展养鱼和水上农家乐,带动村里10余人就业,年产值可达50万元。此外,李紫文还带领全村启动土地整理项目、村民聚居点和危房改造,全村贫困户有望分期分批搬进新居。

头脑灵活的李紫文还在村里建起了网络销售平台,把村民鲜活的农副产品销往大山之外的广阔市场。“在家只把电脑开,百元券就滚滚来!”养猪大户何福力从网络销售平台销出第一批出栏的肥猪后,高兴得难以言表。

周铎: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南江县八庙乡普照寺村“第一书记”

从巴中市政府办公室选派到南江县八庙乡普照寺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周铎初到村里,就听到群众议论纷纷:又是一个走过场的。是不是走过场,周铎自己心里有谱。

“百姓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周铎牢记驻村时单位领导的叮嘱:“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这是改变一个村庄贫困的关键之策。”周铎着重加强党支部建设,组织干部群众代表到外地参观学习。通过半年的建设,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望得到提升,年轻村民踊跃要求入党,村里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针对村民养猪的传统,周铎拉回了400头“青裕”猪崽,有条件、有意愿的村民,可以领回去自己养;没有能力也没条件的,纳入专业合作社,由返乡创业人员集中养殖。既保证了贫因户的收入,也让大户能够带动贫困户发展致富。周铎点子多,针对普照寺村流转的800多亩土地,他又引进两家实力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党员+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果药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为了解决周转资金难题,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动力,周铎向市政府办筹措资金43万元,在普照寺村设立扶贫发展基金。因病致贫的村民王结伟一直想发展土鸡养殖:“周书记为我们建立了扶贫基金,只还本且无息,我贷款了2000元,养殖了100多只土鸡。”贫困户有了发展启动资金,发展的后劲得到保障。

张一民:把群众期盼的事办好
恩阳区九镇乡石洞寺村“第一书记”

“开工咯!”天刚蒙蒙亮,恩阳区九镇乡石洞寺村新居建设现场已是一片忙碌。新居点前,新硬化的水泥路延伸至村外,道路旁是新种植的经果林。正在工地忙碌的赵飞放下手中的活高兴地说:“别看他个儿小,一口眉山话,做起事来却是有板有眼,给我们村做了不少实事。”

赵飞口中的“他”,就是从恩阳区委统筹办下派的“第一书记”——张一民。

张一民的《工作日志》,清楚地记录着每一户贫困户的情况:二组贫困户曹发元,母亲长年患病,儿子34岁还没结婚,靠打零工挣钱;三组贫困户赵明道,天生聋哑,母亲失明多年,生活不能自理……这些记录承载着张一民问访民情的足迹,也建立起石洞寺村脱贫攻坚的基础台账。

为从根本上改变石洞寺村农户的居住条件,张一民召开了5次村民会议和新居建设协调会,以改造为主、新建为辅,加快巴山新居建设。目前,全村已改造农户土坯房35户;赵家湾聚居点建成16套,在建15套;动工新建廉租房3套,优先安排无房特困户入住。此外,他还协调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等问题。

而群众最盼望的,就是甩掉“穷帽子”。张一民结合村里沙质土壤、光照充足等优势,引导村民发展苗木产业,做活“土”文章,并利用荒坡、山林,发展林下养殖。全村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采取奖励、贷款、贴息、保险、补助等方式进行扶持,共种植苗木300亩、川明参70余亩、猕猴桃15亩,并成立养殖专合社养羊420余只、鸡1万余只。

“作为‘第一书记’,我会始终把群众装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把每一件事情做实、做细。”张一民这样承诺。

符玲:以村为“家”情系百姓
平昌县云台镇碗山村“第一书记”

符玲是平昌县农业局饲草站副站长,去年6月被下派到云台镇碗山村担任“第一书记”,负责精准扶贫工作。在机关工作十多年的符玲突然要到农村去,同事都担心她吃不消。但符玲觉得,组织下派她到农村基层开展扶贫工作是信任,是激励,更是锻炼。

为了精准扶贫,符玲自来到碗山村脚步就没有停歇,她性子柔、嘴巴甜,说话总是带着笑。刚到村上10多天,全村都能认得她。她白天细心走访贫困户,逐户调查摸底;晚上挑灯夜战整理资料,翻来覆去核对表册,做到准确无误。很快,她就和群众建立起了鱼水情,群众有为难的事都向她说。有了群众基础,干群关系拉得更近。

烈日炎炎,村里实施村组道路硬化工程,符玲换下了连衣裙、脱下了高跟鞋,天天坚守在工地和村民一起砌堡坎、调泥浆,汗如雨下,手上全是血泡,村民们都劝她多休息。她却说:“你们都能坚持我为什么不能,来村上工作就是要与大家同甘共苦,没有特殊可讲。”整个夏天,碗山村硬化13公里道路,还解决了300多人的饮水问题。

有着白皙皮肤的符玲被晒成了“黑脸包公”,她却笑笑说:“变泥鳅就不怕糊眼睛。在农村这段时间锻炼了我的意志,我觉得很有意义,真正体现了担当和价值!”

(四川党建网供稿)

责编:冯雅可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