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夕阳事业”朝阳产业(总第279期)
2016-03-01 17:09来源:四川党建网农村版
人口老龄化加快为农村养老服务业创造了发展契机,农村养老服务业前景广阔,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量不可小觑

本刊记者   冯雅可

剑阁鹤龄中心敬老院五保老人刘开富没想到,原来的破院坝能成为如今红火的“庭院经济”宝地;

宣汉新华中心敬老院五保老人陈万学也没想到,闲时在敬老院里种种菜还能拿到补贴和奖励;

武胜飞龙镇宝塔山村村民李荣昌更没想到,自己闲置的农房能替他一年挣到2万元租金。

他们都是农村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受益人,而在我省农村,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在经济新常态下,以农村养老服务、乡村旅游等为代表的农村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拉动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红红火火的“庭院经济”

“种些菜,养点鸡鸭,不但能挣零花钱,还能锻炼身体!”这是剑阁鹤龄中心敬老院五保老人们的共同心声。这家敬老院的房前屋后都种上了绿油油的蔬菜,院坝里养着鸡鸭,到了夏天,敬老院走廊上还会爬满葡萄藤,结出个大味甜的葡萄,而劳动者正是住在敬老院的老人们,生产所得也都用于院民伙食改善或院办条件改善。

据了解,剑阁普安、鹤龄等7所中心敬老院在保障好五保老人生活、健康的基础上,根据院民身体状况和个人特长,发动院民成立种菜组、养殖组、木工组、编织组等,充分利用院内闲置土地、空间资源种植蔬菜、养殖鸡鸭猪等,通过院民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走上了红红火火的“庭院经济”发展之路。

而宣汉县新华中心敬老院也在“以院养院、以副补院”道路上前行,敬老院打破了传统“农村敬老院是养老送终院”的陈腐观念,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土地,向周边村民租赁土地10余亩,种植了春、夏、秋、冬四季粮食和黄瓜、番茄、辣椒、茄子、豇豆等各类时令蔬菜,年出栏生猪20余头,鸡鸭800只,年创收8万元以上。

敬老院还建成投产了一座日产上百斤的小型酒厂,生产的粮食白酒,种植的时令蔬菜、饲养的猪、羊、鸡、鸭、鹅不仅自给有余,还投放市场销售一部分。而参与劳动的五保老人,敬老院的工作人员也会按照记工分的形式计算他们的劳动量,每月给予补贴和奖励。

据了解,宣汉在全面改(扩)建农村敬老院的同时,预留2-3亩土地作为中心敬老院的生产基地,鼓励农村敬老院结合实际,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和农产品加工,培育农村一二产业互动下的“院办经济”新业态。该县23所中心敬老院,院院有生产基地,院院有增收项目,年创收2万元以上的敬老院有8所。

合理利用老人的劳动力,不但愉悦了老人的身心,也带来了改善条件的经济收入,由此催生的土地租赁、短期打工等需求,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如此一举多得的“庭院经济”,正在四川农村的敬老院内呈现出勃勃生机。

变废为宝的老年公寓

随着城镇化脚步的加快,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无论是打工创业还是买房居住,“空心村”里的闲置土地与闲置农房越来越多。土地可以流转,那房屋呢?武胜县龙祥养老公寓便踏出了盘活闲置农房的第一步。

位于武胜县飞龙镇宝塔山村的龙祥养老公寓是广安首家社会养老机构,已经住了91名老人。这个外观与周围农房无异,只是增添了特有配套设施的养老院,因为坐落在青草绿地的田间地头,显得格外温馨舒适。

“乡坝头都是天然氧吧,闲置房就该利用起来为需要它的人服务!”龙祥养老公寓负责人李康军很自然地提起当初的选择,做旅游生意的李康军在2014年转行,考察后发现武胜的农村养老服务几乎是空白的,便打算开个头。在选址时,看中了宝塔山村的宜人风光,恰好几户村民早已搬出村,他便以户均1万元一年的价格把村民的房子租了下来,并一次签订了13年租期,将房屋改造成3500平方米、100 个床位的龙祥养老公寓。“以前闲得扑灰的旧房子能派上大用场,我还能从中赚钱,真是做梦都想不到!”村民李荣昌家的房子一年租金有2万元,这让他高兴不已。

经过翻新改建,龙祥老年公寓2014年10月底正式营业,每位老人根据不同标准每月收费1250元-2890元不等。一年多的运行,龙祥养老公寓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不少来自重庆、泸州的老人也住进了公寓。随着入住率的提高,养老公寓的护工也增加到25名,这些护工都是周边的村民,在养老公寓照顾老人,每月有2500元的工资。

2014年以来,武胜积极发展健康养老新产业、新项目,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采取市场运作方法,着力打造集康复、护理、关怀于一体的社会化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目前,像龙祥养老公寓这样的民营养老机构在武胜已经有3家。

不同于武胜的民办小型养老公寓,绵阳市游仙区忠兴镇通兴村的万鸿颐养园,可谓是社会资本入驻的大手笔——占地1000余亩,投资4000万元,建成床位730个,是绵阳市规模最大的园林式休养基地,作为当地现代农业开发产业园的组成部分,万鸿颐养园还将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相结合,实现了农村资源利用最大化。

农村养老路在前方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但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特别是在农村,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结构变化使其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2014年,四川首次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随着农村养老服务业被纳入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范畴,2015年起四川又新增3.5亿元,达11.3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建设养老机构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构建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机制等。

财政支撑,加之良好的空气、阳光等生态条件,以及近年来交通、安全饮水等工程加快实施带来的便利,让农村养老服务对城乡老人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据测算,20年后我省60周岁及以上老人将达到2600多万,占总人口的33%,农村养老服务业前景广阔,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量不可小觑。 

“现在有些人观念传统,对我们接受度不高,但养老是个社会问题,特别是留守老人太需要人照顾了。”李康军这样的从业者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村养老是大势所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一新兴产业,加入养老服务的大家庭。

【链接·背景】
农村养老产业前景广

据民政部统计,我国农村老龄人口数是1.19亿,占全国老龄人口的比例是56%,占农村总人口的18%,其中包括5000万左右的留守老人,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然而,人口老龄化加快为农村养老服务业带来了广阔空间,公益性养老服务难以满足需求,社会资本投入养老服务业悄然兴起,农村养老服务业已经起步。

责编:史瑞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