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林改,让农民“靠山吃山”(总第279期)
2016-03-01 16:33来源:四川党建网农村版
核心提示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引导林权规范有序流转,鼓励发展家庭林场、股份合作林场。近年来,在完成林权主体改革和深化配套改革中,巴中市巴州区进行了一系列探索试验并制定了“林权流转基准指导价制度”,为全省、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林业规模化经营找到了新的突破点。

本刊记者   陈 晖

在巴中市巴州区化成镇白庙村,53岁的村民张琼华正忙着给新移栽的罗汉松加土,她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平时干一天60元,忙的时候还能拿到70-80元,一年工资算下来还是有1万元。天天在家门口赚钱还是巴适,而且长期有收入。”

品尝到林改甜头的张琼华用最质朴的语言,诉说着心中的喜悦。

唤醒大山里的“沉睡资产”

巴州区位于川东北大巴山南麓,现有森林面积89.5万亩,森林覆盖率50.2%,非林地经济林木(果)面积8.95万亩。然而,由于缺少相关权证和配套制度,这片“绿色资产”长期沉睡,没有钱开发,也难以规模经营。“采得多、管得少,收入有限,许多山林没人照料。”对于白庙村65岁的村民王定德来说,见惯不怪,并不觉得山林有多少价值。

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林业除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进行过“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改革外,在生产、经营、管理体制上,基本上还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导致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发挥不够……作为生态建设主体和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林业迫切需要改革,走出“独家经营”,融入改革潮流。

近年来,巴中市先后完成森林分类经营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继而深入推进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综合改革。

2015年1月26日,巴州区与成都市一起,被确定为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验区。“全国只有8个市县(区)入围,我省是唯一一个‘一省两试验区’的地区。”巴中市林业改革办主任吴大溶介绍说,自被列为全国改革试验区以来,巴中市围绕改革试验试点方案,在坚持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以还权赋能为核心,扎实推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林改就是要唤醒大山里‘沉睡的资产’。”巴州区委副书记王茂生说,巴州区的林权改革,使林权的责、权、利清晰化、稳定化和法律有效化,为充分发挥市场经济配置功能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建立了林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和经济林木(果)权证制度,破解了林业产业发展融资难题。

“活树”变“活钱”

在巴中,四川尚品高地园林公司是最大的园林绿化公司。2013年10月,公司通过租赁流转土地的方式,投资3500万元在白庙村发展珍稀苗木产业园区500亩,栽植了银杏、桂花、紫薇、黄桷树等高档苗木。公司董事长陈仕毅看好林业前途:“林业发展前景还是很好的,就拿一棵罗汉松来说,运到广东要卖4-5万元,成本只有1万元。”

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制度的实施,使陈仕毅这样的造林大户流转林地长期经营的稳定性增强,为林农长期投资林业生产带来了新希望。然而,当有限的资金变成一棵棵苗木时,大户们的流转资金却时常紧缺。

如何让“活树”变“活钱”?“关键是要让这些资产流动起来,可以交易,才有价值。”王茂生说,“这就要求具备有效的权证、评估机制和交易平台,缺一不可。”

2014年,巴中建立起市、县、乡三级林权交易平台,全市新增林权流转土地15.17万亩。

“巴州区乃至整个巴中范围内的林权改革,最大的亮点是‘林权流转基准指导价制度’。防止因信息不对称,低价流转,损害林权所有者利益。”巴中市林业局体改办主任毛中友一语道破。
过去,由于林农对市场信息缺乏了解,流转价格普遍较低,林权流转出现价格过低、期限过长、面积过大,导致林农利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为此,巴中启动试行林权流转基准价制度,根据商品林地的地理位置、林木质量、生长周期等从好到差的顺序,分为七个林权综合等级,并根据等级确定基础价格。林权基准价则作为林权流转和抵押贷款林权价值评估的参考价,从而有效解决了评估难题,实现了不同等级林权的“明码标价”。

2015年7月,四川尚品高地公司的372.42亩林木被评估为1300多万元,一个月后,该公司就获得了巴州区人民政府颁发的首本经济林木(果)权证,随即用果权证在巴州区信用联社贷款490万元,连贷款保证金都没交,仅此一项就节约了十几万元。

目前,公司在白庙村已建成融苗木培育、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生态产业园。“现在公司每年收入可达320余万元,还吸纳了本地600多人就业,一年光支付工资就达98万元。”陈仕毅说。
过去一年来,全区规范流转林地124宗,面积24659亩;确权经济林木(果)面积4124亩,颁发经济林木(果)权证41本;实现新机制下林权抵押贷款9笔,累计贷款金额2595万元,其中林权证抵押贷款1250万元、经济林木(果)权证抵押贷款1345万元。

2015年巴州区林业实现产值5.02亿元,带动农户14232户,增加农民就业1400人。全区林业人均增收320元。

家庭林场带动乡亲脱贫致富

记者注意到,由于解决了权利保障和林木权抵押融资问题,巴州区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林业生产建设热情高涨,积极领办和创建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家庭林场层出不穷。

走进大和乡岗石村刘勇创办的家庭林场,44名村民正干得热火朝天。53岁的村民何菊英说自己是林场的长工:“在林场干活每个月有1800元工资,还包吃住,划得着,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

2011年3月,土生土长的方坝村村民刘勇看好家乡的林业发展,于是流转本村和岗石村的荒山600亩,陆续栽植桤木、红杨、梍桷、香樟等树木10万多棵,并在林场周围新建公路3公里,修建中小型微水池4口,投入了80多万元的全部积蓄。

如今,已成活的树木长势喜人,速生的桤木已成材。“去年底我又流转了200亩荒山荒坡,种植桤木等树木3万多株,全场仅桤木就达到15-20万株。”并不满足的刘勇又酝酿着新的发展规划:今年春节后养殖黄羊100-150只,散养土鸡1万只,养殖良种黄牛50-100头;今年内再流转荒山荒坡300-500亩,种植并打造花椒园。

“养羊、养牛、种花椒都要用人,可以优先解决贫困村民。”按照刘勇的估算:三步走下来,可吸纳全村30多户贫困人口在林场就业,同时利用现有林场的场地、管理、技术以及辐射带动作用,实现本村贫困户从事规模养殖、种植,发展产业。这意味着像何菊英一样的贫困户们3年后能够实现脱贫。“这是我做梦都想实现的愿望。”何菊英边除草边说。

发展规划宏大,村民愿望美好,但对刘勇来说,眼下资金不足是最大的阻碍,规划所需资金至少150万元,但按照相关规定,刘勇现有的林场最多只能抵押贷款100万元,缺口十分巨大。

“除了林权抵押贷款,能不能允许我们争取些精准扶贫资金贷款?我测算了一下,如果能有150万元的精准扶贫资金贷款,我们村的脱贫致富规划就能在今年付诸实施。”刘勇焦灼的眼神中露出了渴望。

责编:周文波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