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救助 一座城市的责任与义务(总第278期)
2016-02-01 15:20来源:四川党建杂志城市版
本刊记者  雷怡安

随着改革开放城市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城里人、外乡人构成了城市最基本的单元组成,也推动着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然而在繁华以外,还有一部分人由于各种原因滞后于这个时代的步伐。

居住在狭小局促的格子间里,几户人共用着厨房和厕所,没有美好的生活环境、没有充裕的物质精神生活,每分钱都得从牙缝里抠出来用,他们就是居住在城市的低保户、贫困户。
在通往全面小康的路上,绝不能落下任何一个人。在四川省脱贫攻坚大会上,省委书记、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王东明表示,要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加大低保统筹力度,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加快完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扎实做好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高寒山区等重点地区贫困群众和五保户、残疾人、“三孤”人员、留守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爱帮扶工作。

低保,保障生活的底线

岁末年初,62岁的邓庆华老人向金牛区九里堤北路社区递上了社保购买申请。邓庆华就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低保户,二十多平方米的房子一住就是几十年。周围的老邻居都搬走了,而他还一如既往地过着蜗居的生活。

和大多数老年人一样,他希望自己晚年的生活有保障。“低保户购买社保有优惠政策。”邓庆华说,“社保让我的晚年生活有了保障。”

“社区低保户只要满足年龄条件,就能享受政府优惠购买社保的政策。”九里堤北路社区工作人员郑文蓉说,“我们社区有5个低保户满足条件。”社区低保户,女年满52周岁,男年满62周岁,一次性购买社保,由政府补贴购买金额的一半,“剩下的一半,低保户可以申请无息贷款。”

2015年7月1日,全省开始执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限,标准低限城市居民370元/月,农村居民190元/月。这是四川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近20年后,首次设立低保低限。

2015年11月,成都市提高了成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标后,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成都高新区和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家庭月人均收入550元。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县和郫县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家庭月人均收入500元;龙泉驿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维持现有家庭月人均收入500元不变。
成都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副处长林海告诉记者,目前成都共有低保家庭8万余户,人数达14万余人。“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能力的提升,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在提高。此次提标就是为了让困难民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此次提标后,成都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低保标准按圈层统一、同圈层城市农村标准一致的城市,标志着成都在统筹城乡社会救助工作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公租廉租,惠及更多

2015年,成都推出了公租房、廉租房并轨的政策,并在全年分两批次推出了15000套左右的公租房。这对于一直租住在成都市紫气东来小区的阳绪蓉来讲,最担心的就是政策变了,自己的利益会受到损害。
阳绪蓉是地地道道的成都人,之前家人都在成都市丝绸厂工作,这在当时可算是不错的一份工作。但一次家人生病,为了治病,他们卖房筹钱,一家人因病致贫了。所幸社区工作人员在入户调查时,了解到了她的情况,经过审定她符合租住廉租房条件。于是,经过锦江区社区“一站式”服务,在2011年一个春暖花开的时节,她入住了紫气东来小区。在这里一套近50平方米的房子,每月的租金只要50元。

对于并轨政策,阳绪蓉最想搞清楚的就是自己的租金会不会提高,自己还能继续租住在这里吗?对于她的担忧,市房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并轨后,申请准入条件没有变化。”并轨后,原来的廉租房、公租房的保障对象统一纳入公租房保障,但申请条件并不会改变,只是实施统一管理,分类保障。

“不降低标准、不缩小范围。”市房管局相关负责人说,并轨后,仍将优先满足符合廉租租金保障对象的低收入人群,实现应保尽保,并将建立保障对象依困难程度按年度优先摇号轮候制度。

这样的举措在全省各地绝非个案,公租房让更多低保户住上了好房子。

2015年5月20日是德阳市市区住房保障名单公布的第一天,公示名单上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人数、保障人数等标注得清清楚楚。这一天,低保户杨勇特别高兴,他终于可以在新房里过新年了,“这一天盼望了那么多年,终于实现了,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杨勇激动地说。

社会救助,改变现状

当经济在不断往前迈进时,生活困难的群众该如何得到救助?医疗、养老等制度的完善都反映出社会对民生救助的重视。

把医院搬进敬老院,是遂宁市船山区“医养结合”的一次创新探索。船山区民政局联合区卫计局,依托仁里镇卫生院,在敬老院建立起了医养中心。

诊疗室、住院室、护理室及各式各样的医疗设施设备在这里一应俱全。医护人员不时走进病房,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叮嘱老人生活上要注意的细节。杨婆婆已在敬老院住了好些年,由于家庭条件很差,因此对于医院搬进敬老院这个办法,她很感慨:“没想到医生都来到了敬老院,我住在这里真是很放心啊!”

而医疗救助对于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人们来说显得更加急迫。船山区盐市街社区居民曾荣身患尿毒症,从2006年起每个月要定期去医院做3次血透。为了支付每次血透700多元的医疗费,曾荣一家往往是东拼西凑。    曾荣的爱人刘贵蓉告诉记者,治疗尿毒症一年要花费三四万元,医疗救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里的经济压力。“治疗费可以报销一部分,而且家庭病床也能报销医疗费用,家里的压力又减轻了不少。”

新年伊始,又有好消息传来。为了扩大救助的范围和增大救助的力度,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发出《关于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的通知》,决定从2016年1月1日起,全省建立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这意味着持有第二代残疾人证的我省户籍低保对象从2016年起将在原相应低保费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再领取60元补贴。

今天,城市在高速的现代化进程中还应承担保持社会公平的责任和义务,让贫困人口、低保户、残疾人这些社会的特殊群体同等的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社会之大义之大善。(责编:李静)

编辑:黄薇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