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脱贫奔康 下一盘产业大“棋”(总第278期)
2016-02-01 15:17来源:四川党建杂志城市版
文  宋明 本刊记者  彭纳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到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的“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差,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又一次质的飞跃。

和全国一样,四川也经历着从建设小康到建成小康的过渡。在数十年的探索路上,产业带动经济是不变的主题。眨眼之间,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已经过去4年,随着新年的到来,目标达成的日期日渐逼近。在产业奔康的路上,四川怎样一路前行?

品牌打造  一棵树带来的改变

2015年11月,第三届四川农博会的凉山展馆,被参观、品尝和购买的人群围得水泄不通,20元一个的会理石榴被抢购一空。这么贵的石榴怎么就成了大热商品?这事儿还得从会理石榴产业发展说起。

时间回溯到1986年的会理县鹿厂镇铜矿村,这个村里的一个人,与会理石榴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年的铜矿村非常贫困,村民亢群富一心想改变现状。就在这一年,他带领5家人种植了2000多株石榴,这些石榴成就了如今的产业。

当年,祖祖辈辈种粮食的田地,他用来种石榴,家人反对,村民不理解,阻力相当大。他力排众议,力保下这些石榴树。年复一年,树上的果子终于带来了收益,人们对他的看法才慢慢改变。2014年他家250亩石榴销售160多万元。家里不仅有了楼房和三辆小车,还投资35万元建起了农家乐。就连女儿的嫁妆也是10多亩石榴树。先富起来的他,不忘乡里乡亲。1993年他任村主任时,便与村干部们一起带领全村种石榴。2012年全村石榴达到上万亩,年产4000万斤,年人均收入达2万元。

铜矿村的致富路,让会理县的其他农民看到了希望,纷纷效仿,由此县委、县政府把石榴产业作为富民惠民的支柱产业。有了政府规划,石榴的发展再不是以前的“零敲碎打”,96个专业合作社把广大榴农组织起来进行标准化园区建设,更是全力打造了10个现代石榴万亩亿元示范区。为促进石榴精深加工,会理引进专业企业,从事石榴酒、石榴浓缩汁等产品的研发,既缓解了石榴集中上市阶段鲜果销售压力,又为2万吨低次等果找到了销路,增加了农民收入。在推广品牌影响力上,会理也是全力以赴,多次举办国际石榴节、推介会等,现在的会理石榴不仅广销全国各地,还远销到东南亚地区。2015年,会理全县石榴种植面积32.02万亩,44.36万吨的产量为果农带来了17.8亿元的收入,除此之外,会理石榴还拉动了物流等相关产业产值8.5亿元,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石榴生产第一大县。

产业转型 从“黑白”到多彩

有的地区发展产业是从无到有,逐步实现;而有的则是经历了从辉煌到没落再到崛起的漫漫长路。

2015年12月,广安华蓥中小企业孵化园里,生产线上的工人们低头专心工作着,已经排到今年2月的订单,让他们工作的节奏慢不下来。距离孵化园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华金润总投资10亿元的信息产业园也在加紧施工。随着华金润等一批企业在华蓥“筑巢”,华蓥电子信息产业的“数字硅谷”梦,正在一路壮大。
回到梦开始的地方,却是华蓥产业经历大起大落后,亟待寻找新出路的产业转型阵痛期。

曾经的华蓥依靠着煤炭和水泥这“一黑一白”的资源,迅速崛起,因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华蓥一度被誉为“川东煤都”,这里也成为了老工业基地的重镇,担负着华蓥经济发展的重任。多年煤炭资源的开采,让华蓥逐渐陷入到了资源枯竭的尴尬境地。

2009年,注定成为华蓥产业发展史上最不平凡的年份之一,这一年,一纸6000万元合约,第一家电子企业的落户,为华蓥打开了转型之路。此后,华蓥在“转型跨越”的战役中,改变“一黑(煤炭)一白(水泥)”为主的传统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加工、新型材料等新型产业。

数据显示,2015年前10个月,华蓥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 77.24亿元、增长162.8%,拉动该市工业产值增长19.5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华蓥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尽管在全省电子信息产业6000多亿元的大盘中,华蓥的分量还不够大,但其摆脱资源枯竭的瓶颈,走出一条产业发展的新路却备受关注,这条产业的新路在未来几年,将在华蓥全面建成小康上做出多大贡献?我们拭目以待。

产业壮大  冬“修枝”春“发芽”

从产业的发掘到寻求转型,会理县和华蓥市只是四川产业发展的两个缩影。要想做大产业这块“蛋糕”,让其在全面建成小康的攻坚期起到助推的效果,四川产业之路,还需要下一盘更“大”的棋。

2008年,四川决定培育7大优势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和现代中药。当年这7大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8800亿,占全部工业总量的64%。2011年,根据国家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的要求,四川做出决策,将7变6,对产业发展做出调整。面对新常态,四川再次“修枝”,聚焦5大高端成长产业,将四川的产业发展引到新方向上。

在已部署培育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的基础上,四川又将2016年定调为“项目”年,“项目”年意味着什么?

在刚刚结束的省委经济工作会上,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唐利民谈道,2016年,我省在投资结构调整上将突出供给侧改革,具体来说,就是要向高端成长型产业和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倾斜,全年产业投资额要达7000亿元以上。

日前出台的2016年全省重点项目名单显示,今年全省631个重点项目总投资将达4.26万亿元,2016年计划投资4583亿元,较去年增长9.4%,其中,产业项目348个,占项目总数的比例达55%。具体看产业项目本身,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两大类项目总数达199个,占产业项目的总数和投资额的比重分别达57%和44.7%,均高于去年。

重点项目投资是全省投资的风向标,重点项目名单则透露出我省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的信号。

从这些风向标和信号中不难发现,四川的产业发展正编织成网,从曾经的粗放到集约、重量到重质、请进来到走出去,一步一步的探索,四川的产业已经慢慢壮大,逐渐变成多条腿走路。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冬“修枝”春“发芽”,产业不断的转型升级带动的经济发展,一定会在四川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力阶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责编:李静)

编辑:黄薇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