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政策“大礼包”助力“归雁”腾飞(总第277期)
2016-01-04 17:23
不断优化的创业环境,加上各地政府制定的一系列“刺激”政策,助推一波又一波的返乡“创业潮” 

曾佐然   本刊记者   刘艳梅 

寻着不断刺激着味蕾的泡菜酸味,走进位于泸县得胜镇川南蔬菜产业园的刘氏泡菜生产车间,一个规模宏大的泡菜坛方阵映入眼帘。泡菜坛大部分身子埋在地下,部分露出地面。整个方阵由7800个泡菜坛组成,每个坛子可盛装200斤泡菜。让人惊叹的是:按传统方法制作的酱腌风干的刘氏泡菜,每吨却卖到了12万元,高出市场上一些知名泡菜24倍。

创造这个奇迹的人就是得胜镇东皇殿村的返乡农民工刘刚。在汽车销售维修行业干出了一番成就的刘刚,2013年带着自己高薪聘请的10余名科研、管理、营销团队返回家乡得胜镇,投资3.5亿元打造“泡菜王国”,6万亩泡菜原料基地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就近就业。

刘刚只是我省众多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的一个缩影。在各级政府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下,一些在外打拼多年“有想法”的农民工带着各自的创业梦想踏上返乡路,成为新一代的农民工“创客”。

搭建平台为“归雁”筑巢

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农民工创业孵化园……在“双创”时代,我省各地依托现有各类园区创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成为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载体。

2008年,成都在外农民工返乡多达10万余人,其中,新津县返乡农民工就有3000多人。成都市和新津县总工会启动“筑巢引凤”工程,决定在该县方兴镇建立成都市总工会返乡农民工万亩创业园,从而为全市开展“家乡再创业、建功试验区”活动探索出一条路。创业园工会联合会在以提供小额贷款和就业创业培训等“一条龙”服务吸纳100余户返乡农民工成为种植大户的同时,还成功引进了一批现代农业企业,这既促进当地土地规模化经营而使其流转率达92%,又使当地农业生产由过去单一的水稻、小麦种植发展到食用菌、西瓜、葡萄、莲藕、药用花卉、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多种经营模式,带动了当地3500余名劳动力就近就业。

“旺季用工最多有七八百人!”据创业园内四川毛哥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平介绍,他们公司请来帮采摘蔬菜和花卉的工人主要是些老人。公司每月按时为其发放工资,并为老人们都买了“五险”。他说,在这之前,这些老人几乎天天都“泡”在麻将桌上,可如今,他们天天在田间地头忙活,既挣到钱了又比过去开心多了,身体还什么病都没了!

无独有偶,泸县为了让返乡农民工、企业家能扎根家乡安心创业,依靠该县种植养殖方面的优势,建成7个集中成片的农民创业园区,即龙桥文化生态园、川南蔬菜产业园、嘉明镇现代农业产业园、方洞镇万亩稻鳅养殖基地、立石镇藕鱼连片养殖基地、兆雅镇粮经复合基地、长江沱江两江沿岸龙眼种植基地。

为促进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发展,泸县还出台了相关的扶持办法,对认定为县级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一是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资金;二是孵化基地孵化企业成功运营1年以上的,按孵化成功企业户数给予孵化费用补贴;三是孵化基地为孵化企业提供场租优惠减免的,每月给予运营费补助;四是将就业创业各项扶持政策梳理落实到孵化基地。同时,制定了孵化基地应具备的基础服务、创业指导、信息交流、事务代理、政策落实、人力资源等6个方面的服务平台和认定条件及程序。

目前,“龙桥文化生态园”为各类创业群体累计落实扶持资金1000余万元,吸引20余户返乡农民工入驻,发展观光农业、种植养殖业等项目,注册资本达2.3亿元,解决了1036人的就业问题。由于成效明显,“龙桥文化生态园”创建成为“泸州市级农民创业园”。

而安县则利用清退出来的县级机关办公用房,建成1.5万平方米的创业服务中心,凡符合创业服务中心入驻条件的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均可申请入驻,同时搭建信息交换平台,建立“返乡农民工动态信息库”“创业人才台账”,提供项目咨询、信息服务,指导帮助选准选好创业项目。

派发创业政策“大礼包”

有人比喻说创业就像拉车,有人推一把,有人拉一下,情况就大不一样。

关于这一点,泸县兆雅镇凤鸣村何朝彬很有感触。在泸县经济开发区内,何朝彬返乡创建的四川泸州朝发皮具有限公司生意繁忙。“我们公司从落地到建成投产,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家乡对我们返乡农民工、企业家创业的服务硬是没说的!”何朝彬感慨地说。他27年前到广东务工,从一名普通的一线生产工做起,于1998年在东莞市创建了第一家朝发手袋厂。在家乡优惠政策和亲情感召下,2008年,何朝彬投资修建了占地40亩的企业,现有固定资产8000余万元,年产值6000万元,让400多个村民当上了领月薪的工人。为此,何朝彬被省政府表彰为“创业带动就业”先进个人。

当前,在“推一把、拉一下”上,政府起了重要作用。我省各地各类创业园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但创业园的建立只是为创业者搭建了一个平台,将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企业家“请进来”后,还得“送一程”,政府在政策层面的主动作为尤为重要。不断优化的创业环境,加上各地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派发的一系列创业政策“大礼包”,助推一波又一波的返乡“创业潮”。

为鼓励更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安县向外地农民工寄发公开信、向回家过年的外出务工人员温情“喊话”,用乡音乡情邀请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同时向返乡务工人员发送“大礼包”——简化劳动者创业贷款审批手续、优化小额担保贷款、实行税费减免,出台“宽、贷、免、扶、补”等扶持创业政策,激发劳动者回家乡就业创业的热情。

为了实现供需双方的对接,安县人社局积极开展入村入户调查,摸清本辖区人力资源状况,及时发布就业供求信息,会同相关部门针对用工需求举办各种创业技能培训班,组织招工“赶集会”等方式引导劳动者就近就地就业,缓解安县企业用工难的现象。

泸县则大打“三张牌”。一是“优惠政策牌”。该县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民创业的政策措施,放宽投资和注册限制,放宽冠名和场所限制;农民创办合作社登记不收取任何费用,并减免相关税费;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上享受与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项目一致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在创业资金上,泸县去年财政出资2000万元设立创新创业引导资金,加大对农民工创业融资支持力度,实施创业担保贷款,对申请贷款人员开展“一站式”联合会审,缩短和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贷效率。?

二是“感情牌”。“每年春节前的腊月二十八,我们县上要专门组织在外人士座谈会,吸引在外人员回家乡创业。”县委书记郭庆说,除了这个每年“最晚的活动”外,在开春以后,泸县主要领导组团到务工人员集中的城市,开展老乡联谊会、茶话会、座谈会,介绍家乡发展情况、创业优惠政策和产业项目信息,动员引导他们回乡创业。并注重从回乡创业者中推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三是“服务牌”。泸县在各乡镇(街道)、村(社区)设置了创业服务窗口,公开办事程序和创新创业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每个社区、村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就业创业服务工作,通过搭建农民工创业服务平台,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开业指导、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培训、跟踪服务等服务。正是这“三张牌”,让泸县“归雁经济”在带动就业、推进城镇化、吸引新投资等方面一步一步地发展壮大。

推动“归雁经济”持续发酵

创业不易,守业更难。在中央及省上出台一系列政策红利,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怎样让农民工在返乡创业之后,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根据以往经验,创业园盲目遍地开花上项目不是上上之策。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的建立,首先是要规划好,要有产业布局前瞻性,要看该区域是否有发展产业集群相应的传统基础;其次要有资源,这样园区才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才能发展下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崔传义认为,创办企业只是创业的开始,而不是一劳永逸的,低端的产业竞争更加激励,尤其要注意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农民工虽然相较于其他创业者更有激情,却没有学识优势。并且我省绝大多数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集中在服装制造、零部件生产等低端产业,竞争力不强。政府更应给予他们培训辅导,提高创业者的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开拓视野,加快创业者对新生事物的接受速度,才能较准确地分析把握市场需求和动态,根据市场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企业发展之路,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企业渴望做大做强要靠自身,不能过分依赖政策,政府只是搭建了平台,提供服务和帮扶措施,更远的路还需要自己去闯。因此,创业者自身创业素质能力的提高对于企业的发展前程尤为关键。”有关人士分析说。

从政府层面来看,扶持创业方面的政策的落地实施是首要。创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除了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的基础设施、健全服务体系、强化创业培训,更重要的是基层政府建立长效的帮扶机制,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帮助他们克服创业过程的困难,让他们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推动“归雁经济”持续发挥作用。

作者单位:曾佐然/泸县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史瑞

【链接】
四川农民工返乡创业,可领哪些“政策红包”?
首先,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收益权、货币、实物和知识产权作价出资。
第二,对政府主导、财政支持的农村公益性工程和项目,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人员创设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建设、管护和运营。
第三,农民工返乡创业,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可免征教育费附加、水利建设基金等政府性基金,免收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农民工返乡创业人员从事适度规模经营流转土地给予奖补。
第四,鼓励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人员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财政部门按规定贴息。
第五,安排相应的财政引导资金,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返乡创业园区建设奖补等方式支持整合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园,适当放宽返乡创业园用电用水用地标准,执行优惠价格。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