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选优配强“第一书记”谋发展(总第277期)
2016-01-04 15:30
李 键   谢璋湖 

不到半年,宣汉县的“第一书记”们共承诺事项432件,139项涉及道路、饮水工程等项目已开工建设,110余项目正在申报论证。“一支不走的工作队”正在宣汉挥洒汗水、建功立业。

宣汉县把选派机关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作为扶贫开发攻坚的重要举措,通过严把关口、严格考评、严明责任,使211名优秀年轻机关干部真正选得准、下得去、干得好。

人村相适“两相宜”

“过去有些驻村干部不懂农村,没思路、没技术……关键问题是要派准哟。”龙泉土家族乡黄莲村党支部书记胡晓玲担忧。

向贫困村、薄弱村派驻“第一书记”,急需解决滥竽充数、人村不适的问题。宣汉县通过摸准村情知道为什么、摸准人选知道会什么、摸准岗位知道要什么“三环节”,对全县491个村班子建设、基础设施等情况进行综合会诊,准确摸排出211个建卡贫困村。坚持能力不强不派、素质不高不派、作风不实不派“三不派”原则,注重从递进培养干部、专业技能人才、离退休干部中选派,并根据211个派驻村的问题症结、发展方向,综合比对遴选出具有帮扶优势的干部,让单位职能、个人特长与村情吻合,真正选出干部“使得上力”、穷村“借得上劲”的人选。

“我们这里位置偏远,交通很不方便,如今走了大半辈子的泥巴路就要修成水泥路了。”樊哙镇花梨村70多岁老党员方国昌笑着说,“县委选派县交运局李宏到我们村解决百姓出行问题,就是达到了‘人村相适’这个目的。”
  
奖惩并施“双促进”

“你是来镀金的吧?”“上面派下来的,不敢管,也没法管。”群众发声质疑,派出单位各吐苦水,“第一书记”自己也为难了。

如何激活“第一书记”干事创业热情,打破“两不管”僵局?宣汉县通过多重管理、量化考核、反馈运用“三步骤”,让责任与权益同步,确保“第一书记”履职尽责、互促互进。通过建立组织部考核、督查组巡查、派出单位和派驻村所在乡镇督导的“四位一体”制度,把“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承诺践诺、群众评价等情况细化为4大类32项,半年一测,年底一考,结果与干部评优晋先相结合,让“第一书记”履职有约束、干好有奔头。截至目前,已经有两名表现突出的“第一书记”得到了提拔重用。

“严格的纪律容不得自己半点马虎,必须认真苦干。”在龙泉土家族乡黄莲村任“第一书记”的县委防邪办副主任张官军走家串户发放“院坝认亲卡”,与群众一起挖折耳根、掰包谷,讲农家话,解群众难,赢得了群众的一致赞赏。
  
脱贫提能“共提升”

“看起来是我们出钱出物帮扶贫困村,其实受益最大的还是干部,因为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在三河乡铁溪村任“第一书记”的宣汉中学团委书记夏川,通过积极向挂包县领导、本单位汇报争取,到任不久便动工建设码头便道和人畜饮水工程,迅速打开工作局面。

宣汉县通过明确任务压担子、引导帮带找路子、以训提能活脑子“三硬招”,提出“第一书记”必须力争全面实现后进村党组织转化升级,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长20%以上的“硬目标”。同时,要求挂包联系的县领导、派出单位完成在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的“硬任务”,举办专题培训班,让“第一书记”全面提升“硬本事”。

“九牛爬坡,个个出力,没有爬不上的坡、过不去的坎!”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杨轶一语道破,“后进面貌不改变,帮扶单位不脱钩、干部不撤回,通过抓准人选、抓严责任、抓实效果,最终实现干部能力大提升、群众生活上水平。” 

作者单位:宣汉县委组织部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