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文化+创新 结果能否大于2(总第277期)
2016-01-04 15:18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城市版
本刊记者  彭纳

数千年之前,一群跨越崇山峻岭的人类,定都川西平原,开创了巴蜀文明。而后,这群巴蜀人的后代,历经朝代的更迭,在历史洪流中前行。战国时期,巴山蜀地并入秦国;两千多年前,巴蜀先民开疆拓土,打通南方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巴蜀之地已经繁花似锦;东汉的成都是令人向往的大都会……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便是数千年,时间的沉淀给巴蜀人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今,带着这笔遗产,巴蜀人再一次站在了起承转合的历史节点上。

2015年11月16日至17日四川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举行,全会的召开被视为省委对四川“十二五”工作的总结,以及“十三五”开篇的工作布局。在此次全会上,“创新”一词热度不减,更成为了各领域转型发展的“必经路”,四川将怎样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在这场产业转型的考题前,做出文化+创新大于2的公式?

文化与互联网的联姻

2015年 5月12日,自贡人肖毅创建的名为“艺术·能见度”的艺术品移动互联创投平台上线。点开网页,十多位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乍现眼前。与实体画廊和拍卖会动辄上万元一幅的作品不同,网站上的画作有一半在千元以内,最低仅300元。对画作的分类,网站也摒弃了按照油画、版画等门类区分的方式,改用客厅、书房、卧室等“适用空间”分类的方式,让消费者能够更精确地找到自己所需。

随着“互联网+”思维的不断推广,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跨界融合已经成为大趋势,在互联网上购买文化产品变得触手可及。而在刚结束的“2015中国文化产业峰会”上,中国知名互联网文化企业完美世界CEO萧泓表示,下一代互联网娱乐技术特别是一些互动技术和传统文化领域的结合正日渐紧密。利用互动技术进行产业创新,开发更多全新文化形态和内容,必然会极大地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这一观点也佐证了我省文化转型的一个方向。在经过6年闭馆改造、扩建的成都永陵博物馆里,就有一组互动技术和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展品。永陵地宫的二十四伎乐浮雕棺床是国宝级文物,6年前,大家只能到地宫看二十四伎乐的浮雕,据悉,现在永陵博物馆采用3D技术,把音乐、舞蹈与动画结合起来,将参观者带入到前蜀宫廷乐舞场景。

在互联网这个大框架下,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了多种的可能性,运用“互联网+”思维统筹文化产业发展变得尤为重要。打开省政府网站,搭建四川特色文化创意产品线上平台、制定《四川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新媒体传播平台建设实施方案》、打造1—2个移动互联网和手机游戏领域的创新型孵化器,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承载平台……一条条规划和措施无一不彰显“互联网+”思维,从中也可以看出四川文化与互联网的联姻进行时,这种联姻还将把巴蜀文化带往何方?我们拭目以待。
  
文化与品牌的碰撞

“十二五”以来,我省文化产业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增长,文化产业的经济份额不断扩大,各类文化产品丰富、要素市场繁荣,文化产业品牌项目优势突出。“十三五”我省将如何进一步扩大文化产品品牌优势?

在2015年11月底闭幕的首届四川艺术节上,四川又一次完成了文化与品牌思维相融的尝试。在艺术节举办的一个月内,10多个种类近30台参评剧目,近300件绘画美术作品,50多个节目争霸戏剧小品比赛,优秀群众文艺作品组台展演……此次艺术节,汇集了我省近几年最优秀的艺术创作成果,参演、参展人数达1500余人,覆盖全省21个市州,完成了全省文艺创作的一次大集结。依托此次艺术节,一批由査丽芳这样的全国知名导演编排的话剧作品更是以20元、40元、60元的亲民价让百姓参与到艺术节中。今后,每四年大家都可以感受一次这样高品质的文化盛宴。省文化厅副厅长窦维平则表示,借助首届四川艺术节的平台,通过文化消费月活动,有助于进一步培养文化消费理念、激励文化消费行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打造四川文化消费的标志性品牌。

借助此次艺术节这个平台,我省还设立了金额高达3亿元的省级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投资基金,用于支持我省具有社会效益和市场前景的优秀文艺作品创作、排练和营销。此举再为我省文化与品牌的融合添了一把火。

以品牌的方式经营文化,再将知名文化品牌作为带动,与我省整体文化扶贫工程对接,这是“十三五”我省文化与品牌碰撞后所带来的直接效益。我国对文化支柱产业要求是达到5%,现在四川只有成都超过5%,相当多的市州不到3%,发展空间巨大,利用好品牌效益,将成为四川文化提档升级的又一跳板。
  
文化与民生的共融

11月27日起,省文联组织近百名文艺工作者从成都出发,途经峨边县、洪雅县和夹江县,与当地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互动。在峨边县书画创作现场会上,画家一边创作一边讲解爱好者们提出的问题;而书法家每完成一幅作品,就有许多粉丝要求合影留念。28日,在洪雅县峨眉半山七里坪,人头攒动,居民王先群和老伴儿特意早早赶来,七里坪半山艺术团的演员们与省文联艺术家们联手为百姓献上一台精彩演出。

这样的文化惠民活动构建出了我省文化服务的成果。日前,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表示,“十二五”期间,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进步指数居全国第一,服务指数全国第三,但“不适应、不协调”仍然是短板。例如经济社会发展中,城乡文化资源配置不协调,许多文化资源集中在大城市、中心城市,而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文化则欠账突出。再如与多点多极支撑、均衡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公共文化供给能力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要求不适应,适应现代文化消费需求的产品、服务供给,如游乐、健身、健美等的提供还欠缺。

“十三五”期间,文化作为民生范畴,将更加关注老百姓的文化需求,用“反弹琵琶”的方式 ,让四川贫困、民族、边远地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打破这些文化发展瓶颈,首先要从硬件设施下手,“十三五”期间,我省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为群众演出的“一团一场”硬件保障建设。21个市州和50个扩权试点县要逐步建起功能较合理、设施较配套、符合舞台标准的综合性剧场,努力将市、县级剧场建成当地的政治活动中心、文化活动中心。

除了硬件设施外,我省还将大力支持川剧教育事业,推出一批优秀川剧作品和川剧人才;同时要扶持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戏、藏戏及皮影戏等既有特色又受到当地群众喜爱的地方剧种,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创新的步伐越来越快,四川文化产业与创新融合发展的成效也日渐突出,而四川这个巴蜀文化宝藏还有更多的项目等待搭上创新这辆快车,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文化+创新一定能够大于2。(责编:李静)

编辑:黄薇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